肝脏损伤后如何再生?华大等机构绘制时空图谱揭秘
读特新闻记者 李旖露
04-18 14:44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4月16日,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多个国内外机构,在国际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两篇研究成果。这两项研究构建了全面的小鼠肝脏高精度时空图谱,从不同角度解析了肝脏损伤与再生复杂机制,有望为肝脏疾病治疗、肝脏再生与移植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其中一篇论文截图,来自《自然·遗传学》官网。

肝小叶是哺乳动物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成人肝脏由50万到100万个肝小叶组成。肝小叶上不同空间位置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肝脏结构示意图,血液从门静脉和肝动脉进入肝脏,通过肝小叶流向中央静脉。

基于华大自研高精度大视场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DNBelab C4,研究团队对70%切除后的肝脏再生过程进行分析。其首先以纳米级别的空间分辨率构建了连续的肝小叶网络,探索小鼠稳态肝脏中的细胞类型、基因表达和微环境信号的空间特征。

在研究中,团队首次发现肝脏中存在约50-200微米的免疫微结构,并解析了其中的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由T细胞和单核细胞组成。研究团队推测这些免疫细胞可协助肝脏抵御外源细菌或抗原。这一发现丰富了对肝脏免疫微环境的认识。

除了研究肝小叶外,研究团队在另一篇论文中,揭示了胆汁淤积对肝损伤与再生的影响,为理解区域性肝损伤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为促进胆汁淤积下的肝细胞再生提供了潜在的干预策略。

胆汁淤积损伤与再生时空图谱。

“两项研究分别采用部分肝切除和药物诱导的肝脏损伤方式开展,研究发现互为补充,在不同的层面回答了肝脏损伤再生的问题,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肝脏参考图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惠利健表示,“这些成果后续可用于发现区域性肝脏损伤再生中的潜在机制和靶点。”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李旖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