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3岁半思考人生,4岁半找到人生路,9岁立志当漫画家
现代出版社
2020-08-29 23:30

蔡志忠3岁半时,对自己的人生走向整整思考了一年。

直到4岁半的一天,他从一块小黑板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那就是:“我会画画,我爱画画,只要饿不死,我便要画一辈子。”

可是当时没有画画这个行业,最接近他理想的就是画电影招牌。9岁时,中国台湾开始流行漫画,就这样,他立志要当漫画家。不过他知道,漫画只是一种语言,只是一种表达手法而已。

对蔡志忠而言,一所乡间的小教堂是改变命运的缘起。

17世纪初叶,西班牙和葡萄牙船队经过中国台湾海峡时发现了这个美丽的小岛。

当时便有西班牙神父到中国台湾传教,但由于中国台湾老百姓崇拜民间信仰,人人都信仰妈祖、土地公、城隍爷、三太子,因此神父们在台湾传教并不顺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神父来到中国台湾传教,并带来了大量物资,教堂每个月发放牛油、奶粉、玉米粉等物资,他们在中国台湾传教获得很大的进展。

那时候,彰化市都还没有教堂,蔡志忠家旁边有一座新盖小教堂,突兀地矗立于纯朴乡下,被当成是一件很怪的事。

故事起源于一位一心想改行当天主教传教士的老裁缝师,他的名字叫叶举。家住田中的叶举是天主教老教友,他想改行当传教士。员林教堂柯神父允诺他,如果你能招募10户人家改信天主教就可以。

由于叶举脸皮薄,不好意思在家乡传教,蔡志忠的父亲是花坛乡民代表会秘书,跟叶举是好朋友,因此他选择到三家春传教。

在村民都是神道信仰时代,外来的天主教很不容易推行。物资缺乏的穷困农村,确实有几户穷人家为了每个月发放面粉改信天主教。

叶举白天在村子里艰难地传教,晚上常到蔡家喝茶聊天,跟蔡爸爸述说在村子里传教的种种困难:“陈家已经受洗改信天主教,张家正在考虑中,还没决定。”

叶举好不容易说动9户人家改信天主教,蔡爸爸为了帮助朋友,义气相挺,决定成为第十户。

就这样,蔡志忠出生那年,一栋种满仙丹花、铁树、圣诞红和各种奇花异卉的外国庭院的小教堂,就在村子彰化客运车站前盖好了,叶举成为小教堂的传教士。

蔡爸爸是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他从不念《圣经》、不进教堂,答应信教只是义气相助。蔡妈妈则是把天主当成一般的观音妈祖神祇崇拜,她认为信什么都一样。念经、望弥撒、领圣体越多,祈祷越久,天主保佑就越多。

蔡志忠说,蔡家信仰天主教,获益最大的人就是自己。

蔡志忠一出生就受洗,6岁的二哥每天早上抱着只有1岁的他到道理厅和20多个教友小孩一起上课,每天早上9点上到中午12点从不间断。1岁小孩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天天听,听久了还是能慢慢明白。

他依稀记得最期待下课休息10分钟时,叶传教士分发给每位小朋友一颗米酒浸泡的超大红肉李子,甜甜的还带着酒味,那种特别的滋味至今令他怀念。

叶传教士每天教他们读《圣经》、唱圣歌、背诵经文,从创世纪讲到耶稣受难被钉十字架到复活为止。

3岁半时,蔡志忠已经会背诵《天主经》《圣母经》《玫瑰经》等多篇经文,也学会忏悔祈祷,进教堂望弥撒、办告解、唱圣歌、领圣体等标准天主教信徒应该会的一切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3岁多的他小脑袋里就装满了100—1000个《圣经》故事。

“《圣经》中的历史、神话就是我的早教启蒙,这对我的一生非常重要。”蔡志忠说道。 

4岁半找到人生之路

要成为正式教友,必须读完整部《圣经》,学会背诵经文、办告解、望弥撒、唱圣歌、领圣体等一切上教堂的仪轨。然后通过主教当面口试的坚贞礼,主教会发给一串十字架念珠当信物,才算是真正的天主教徒。

蔡志忠3岁半通过主教口试坚贞礼,正式成为教友。当时他的大脑里有100—1000个《圣经》故事,有50—100位厉害的人物。每位《圣经》人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绝技,例如:挪亚会制造超大方舟,摩西能将拐杖变成大蛇,耶稣有超能力,能以两条鱼5张饼喂饱3000 个信徒,也能施展超能力,让盲人重见光明、令瘸子走路。而他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

要知道,那个年代村子里小孩各个都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铁匠的儿子三四岁就帮大人拉火炉风箱,拉牛车的儿子已经在帮家里放牛,农夫的儿子早早在田里帮忙,3岁半的小姐姐已经背着一岁半的小妹妹了……

似乎只有蔡志忠不知道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由于身材十分痩小,妈妈经常半开玩笑地对这个小儿子说:“你这么痩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将来恐怕只能背个竹篮子到马路捡牛粪。”

他总是略带生气地回答:“我才不要捡牛粪,我才不要捡牛粪。” 

当时在中国台湾乡下,那些没有生活能力的断手瘸腿残障者在路上以捡牛粪为业,蔡志忠不肯去捡牛粪,但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这一度令他非常苦恼。

于是从3岁半开始,他便不停地思考自己的未来。 

白天,蔡志忠常常躲在父亲的书桌下思考,又怕家里人以为自己神经不正常,还把凳子抽回去。晚上藏在被窝里思考。

春夏秋冬,整整一年他都在想,想知道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会什么,能成为什么。

4岁半时,父亲送给他一张小黑板。这个小黑板和如今常见的木质黑板不同,是由一片磨平的灰色石板、四周再镶上木头边做成的。画笔也是一截石头,写在石板上的颜色是白色,可以用布擦掉。

蔡志忠从小就不太喜欢和同龄人玩,然而那时还未上学,也没有特别的事可做,所以常觉得生活很无趣。可是自从得到这块小黑板后,遮住多彩世界的帷幕似乎“唰”的一下子被拉开了,他的心也被一波又一波的惊喜所充满:原来绘画的世界这么宽阔,脑中构思的线条图案,透过这支石笔表露出来的过程,又是多么有趣多变。

小黑板成了他抒发情绪的主要渠道,点缀生活的最大法宝,也是驱使他走上漫画这条路的原动力。也是这张小黑板,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他发现自己有画画的天赋,他很会画,很爱画,也画得很好。于是便立下志向:“只要不饿死,我要一生一世永远画下去,一直画到老、画到死为止。”

但是当时并没有画家这个职业,比较接近的工作是画电影招牌。4岁半的蔡志忠笃定地告诉自己:“长大后,我要画电影广告招牌!”

9岁立志当漫画家

1957年,蔡志忠9岁,读小学三年级,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村子里新开了一家杂货店,店内墙上挂了好几本漫画,小朋友只要付一毛钱便可以抽奖。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中国台湾本地出版的漫画书。隔几个星期他到教堂做弥撒时,才发现到处都有街头漫画出租摊,通常漫画出租摊都摆着简易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漫画杂志,看一本漫画要花两毛钱,旁边的小凳子则永远坐满了看漫画书的小朋友。

此时的台湾席卷起一股漫画风潮,《漫画大王》《漫画周刊》《学友》《模范少年》等漫画周刊大受欢迎。诸葛四郎、阿三哥大婶婆、义侠黑头巾、吕四娘、孟丽君、小侠龙卷风、仇断大别山等很多漫画主角人物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蔡志忠当然也是漫画的超级粉丝。

这一年,漫画迷蔡志忠改变了原来画电影招牌的梦想,他决定长大后要成为一名职业漫画家。当时所出版的漫画都是原创,没有日本少男少女漫画风,也没有模仿超人、蜘蛛侠的美国风格。

立志当职业漫画家的蔡志忠利用一切可以画漫画的时间,不分场合,纸上、墙上、书上都成了他创作的地点,就连学校的课本也没能“幸免”——课本空白的地方被他画满了各种漫画人物,他还在每一页的左右下角画简单人物连续动作,快速翻阅时就变成动态卡通。上自习课的时候,老师有时从后面走过来,他经常吓得手忙脚乱,因为书上几乎已经找不到没画漫画的空白页。

蔡志忠至今记得当时最爱看的除了《农友月刊》里杨英风的农家漫画,最喜欢的杂志是《侦探》《小说侦探》两本月刊,每当拿到书时,他会先看配有插图的那几篇小说,当时还差一点儿将志向由当漫画家变为当侦探,因为他常常在看侦探故事发展到一半时,便能猜出凶手和故事的后续发展与结局。但考虑到自己又痩又小,拳头不够硬,不能跟坏人打架,没有能力制服凶手,当侦探的梦就烟消云散。他也自己编故事,也常将自己所编的故事讲给妈妈听。

推荐阅读: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70年总结的“人生十讲”——《我命由我不由天》

蔡志忠 李虹 著,ISBN 978-7-5143-8434-5

这是一本讲述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成长历程和成功经历的传记读物。

书中以蔡志忠个人成长时间轨迹为线,讲述了他少年、青年、壮年以及现在的故事。共分十个章节,每章一个主题,用理论和事例结合的方式,阐释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具备条件和能力,这其中穿插着其他历史名人的成功励志故事,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编辑 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