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之恋
雁秋
04-07 17:42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那年初冬,微寒薄膜的晨光里,我走进了云南和顺古镇。双水桥似两道彩虹,卧于村口的护城河,两座白牌楼庄严肃立,男左女右,游人鱼贯入村。阳光和煦,绿柳顺风,温婉娴静;小河蜿蜒,村落古朴,安静祥和。与“和顺”二字极为吻合,顿生欢喜。

供图:雁秋

信步前行。迎面,一座高耸于眼前的千年乡村图书馆吸引了我。拾级而上,一进进房舍楼宇,一层层书柜藏书,那么端肃,亲切,那么丰富有内涵。细看,馆内藏书十万余册,不乏古籍珍本。馆内陈列有“清代印版”“南斗北斗”等珍贵文物。和顺古镇共三千居民,人人皆持有借书证。同为爱书的我,于阅览室随手打开一本,瞬间被散发的文墨气息所打动。立于“文昌阁”前阶梯远眺,平阔广袤的田园,立着银色“书香名里”四个大字,给古镇添了无上荣光。刚途经村口荷塘边时,留意到一块刻有“人民文学”的灰褐色石碑,右上刻有“中国作家协会”,左下“腾冲创作培训基地”。和顺,崇文尚教之风已相传千年,孕育了一代哲人艾思奇、华侨领袖寸尊福、翡翠大王张宝廷等。和顺,人才辈出,一个小小“耕读”古镇,出境有为者过万。和顺是美丽的古村庄,也是莘莘学堂,著名侨乡。

走进和顺,我更钟情于这里的古建筑风格。既有徽派粉墙黛瓦的神韵,又有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即可以欣赏南亚风格豪门,也可以饱览欧式窗户、英国铁艺的精巧。在这里,中原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在这里,异域元素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的云南古民居珠联璧合,融为一体,美轮美奂,让我欣喜不已,应接不暇。

供图:雁秋

这里,庭院深深,老宅静穆。百多所百年宅院,每一扇门后都藏着神秘、传奇的故事;这里,大宗祠、寺观、石桥、牌坊、闾门、月台,每一种建筑,都渗透出和顺先人崇文尚教、热爱故土、造福乡邻的精神;这里,一块石头,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一副对联,“五岳宗山百川归海”,“千秋报本万古流芳”,气吞山河。

这里,小河清澈,码头静谧,游船悠闲,美不胜收.......

走着看着,我被一座“井字型”的洗衣亭吸引。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女子们一边捶衣,一边聊天嬉笑的情景。我被“洗衣亭的故事”所打动:为女人遮风挡雨的洗衣亭,是和顺男人对耕作敬长育子的妻子深情的见证,更是一种独特的侨乡文化。正如洗衣亭的对联:“避风雨和谐和睦和顺,静凡尘仁里仁爱仁义”;“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清溪长流洗旧梦,凉亭不倦听新闻”。想象出和顺人淳朴友善融合的民风,古镇“桃花源”似的生活场景。

和顺更是传奇的。在“走夷方馆”,我顺着墙上地箭头图的穿行轨迹,看到了和顺大马帮文化的壮阔历史。“负重致远南丝路,溢彩流光翡翠珠。”往西南丝路古道上的大马帮,驮着珠宝,载着希望,一次次坚韧地穿越了欧亚大陆和印巴大陆,创造了千年奇迹。“和顺绵世泽半耕半读半贾,南服宰游踪亦儒亦商亦侨。”和顺马帮,留下一串串可歌可泣的故事,积淀成了独特厚重的历史长河。

正如其内涵“内和外顺”。和顺古镇相比大理古镇,面积小而内涵丰富。和顺原貌保存完好,呈原生态,大理商业气息过浓,和顺显得安静幽美,低调朴实。故有“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之说。

行走和顺,绵延的群山,古朴的建筑,幽静的小巷,清澈的河水,青翠的古树,泛青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吊脚楼群,风景如水墨画般美丽。

和顺是一座“活着”的静雅古镇。如今,大批原住居民仍然在此捣衣洗菜、闲坐对弈,与外来的游客和谐相处,怡然自得。

和顺,我喜欢的东西实在太多。

我恋上和顺,就在一瞬间。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作者:雁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