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漄怪奇故事集》奇妙的想象,海漄赴京与读者分享历史与科幻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
04-01 09:53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3月30日,“用历史与科幻激起未来的涟漪——《海漄怪奇故事集》对谈分享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一层共享空间举行。活动邀请到凭借《时空画师》斩获2023年雨果奖的科幻作家海漄、青年历史学者谭木声、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中心主持人李雷,与到场读者一同共读海漄的首部科幻作品集《海漄怪奇故事集》。

海漄从2011年投身写作,出于对科幻和历史的双重喜爱,他所创作的科幻小说往往以历史为幕布。“中国飞艇之父”对龙进行解剖、雍正无头下葬之谜、山西应县木塔千年不倒之谜……海漄的小说将历史传说、民间怪谭与科学想象相融合,带给读者“怪奇”的解谜体验的和“恍然大悟”的阅读感受。

《海漄怪奇故事集》是海漄十几年创作生涯的一次总结,书中收录包括雨果奖最佳短中篇获奖作品《时空画师》在内的10篇科幻小说和1篇作者后记,由知名科幻作家张冉作序推荐,获得了《沉默的真相》原著作者紫金陈、《天意》原著作者钱莉芳等作家的诚意推荐。

活动开始,谭木声以历史研究学者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对海漄作品中的“历史科幻”的感受,他认为历史科幻实际上是一种很有难度的写作方向,因为比起其他科幻作品,历史科幻需要在史实的支撑下完成,有一定的写作限制。他以《海漄怪奇故事集》中的《走蛟》为例,谈到这篇故事涉及到的安西都护府位置、青海湖历史渊源等多方面的内容,表示其实这些都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去验证后才能融入恰当的科幻元素。“历史有记载的都要去考据,只能在历史没有记载的地方发挥想象。”这就是历史科幻写作的难点所在。

谭木声

三位嘉宾的分享中多次提到了《龙骸》和《走蛟》,两篇小说都是有关“龙”的故事,“龙”作为一种传说中的生物,极具东方色彩,海漄在创作中偏爱这种“东方性”和“世界性”的碰撞。他表示龙是他的科幻构思中比较满意的一个创作点子。“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的科幻点子越来越复杂了。龙对于我来说,存在着简洁的美感,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元素。所以我会想把这个想法一点点去完善。”

现场,海漄也分享了书中收录的两篇关于“龙”的作品。他讲到《龙骸》主要完成了自己想象中“龙”的生态性,包括龙是如何飞行的,龙为什么可以吐火等等一系列的科幻设定。《走蛟》主要刻画了龙作为介于爬行类和两栖类之间的过渡物种,它的生命形态是怎么演变的,也就是从“蛟”到“龙”的演变条件是什么。这些都是海漄在生物学与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完成的创作。

海漄

与此同时,海漄也对在场读者透露了目前正在创作一部关于“龙”的长篇小说,表示会从种群的角度上来建构龙这个物种,以及龙与地球生态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把这些故事都写完之后,关于龙的构思也就基本告一段落了,算是把自己心中所有关于龙的想象都传达给了读者。

活动的最后,主持人李雷以“怎么读和写”为话题,邀请两位嘉宾为现场的小读者提供阅读与写作思路。海漄用“阅读要广”来作答,他提到取得任何成果都与“努力”二字密不可分,写的前提是读,不能只看历史或者科幻,阅读面一定要广。谭木声也表示读历史是为了扩展视野,因为读史可以把生命拓展上千年,和人类最有价值的灵魂对话。他的阅读方式是想象自己是当事人,将自己代入其中。他说:“一切历史都是古人所生活和经历的,作为个体,人和人之间有相通之处。如果有不符合常理的地方,你就要想为什么不符合常理,是否因为当时的情境身不由己。当你把自己想象成历史中的角色,慢慢就会发现读历史其实是很有趣的事情。”

李雷

在为期一个半小时的简短交流中,我们通过科幻和历史两种视角,看到了海漄作为科幻迷和历史爱好者的两个切面。这个白天是银行职员,夜晚在幻想世界中探索生活的90后科幻作家因雨果奖走向大众,而在雨果奖之外,他还有无数怪奇故事。

(作者: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