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课堂生命力在哪里?深港姊妹学校共探“无边界学习”
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文/图
03-27 18:01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3月27日,香港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代表团到访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学校开展访学活动。此次活动包括校园参观、观摩大课间等环节,同时围绕蛇口学校创新实践的“无边界学习”理念、数字化教育、AI教学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深港两校交流现场。

“无边界学习”3.0:全资源育人

何为“无边界学习”?深圳市名校长、蛇口学校党委书记王小洪解释道:“无边界学习是以培养人的必备素养为目标,突破固有的边框束缚,建立适应未来教育的新边界。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为基础,创设适应人对未来学习的需求,创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引导人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

访学团队参观蛇口学校课堂。

王小洪表示,“无边界学习”理念在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学生主体的运行机制下,将各种资源开发成不同课程,让学生学习实现“学习就是天地,天地即是课堂”。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包括1.0理念与实践探索,2.0 课堂结构学习研究,3.0的全资源育人。

据了解,在“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开展的“绿色之行,文化之旅”主题德育活动,曾被教育部评为2018年度德育典型案例、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无边界学习”被中国教师报列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向全国推广其示范经验。

香港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校长骆瑞萍对“无边界学习”表示认同,并计划在学校引入这一理念。她认为,学习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扩展到线上、线下、外部机构以及自然环境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体验。

AI时代,课堂生命力在哪里?

如何面对AI时代的到来?课堂生命力在哪里?在专题讲座中,王小洪如此发问。他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对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课堂带来了无限可能性。

蛇口学校音乐课。

王小洪认为,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自尊心、兴趣、自控力及集体感等,而非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蛇口学校积极践行“无边界学习”理念,并创新性地发起了“少年中国芯”项目。据介绍,该项目由王小洪与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深圳芯片重点实验室主任何进共同发起,融合了电子芯片实验课、主题专家科普课等模块,旨在为中国培养和储备下一代芯片科技和产业人才。

深港“姊妹学校”携手共进

据悉,“姊妹学校”缔结计划于2004年发起创立,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教育领域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校际交流项目。

“今天的交流探讨了许多关于数字化教育的议题,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学模式,以及在未来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这些问题极具前瞻性,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进一步探索。”

图为骆瑞萍在交流会分享。

骆瑞萍在参观蛇口学校后表示,该校对教育的规划性和对未来人才需求的洞察力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学校的课程设计紧跟时代步伐,不仅注重数字化教育的融合,还前瞻性地考虑到AI技术对教学方式的潜在影响。她特别关注课程规划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创新实践,并期待未来能进一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王小洪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访学活动不仅是教育层面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他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香港的教育界同仁能更直观地了解内地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趋势,同时也能吸收香港教育中的优秀元素,共同推动深港两地教育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迈进。

王小洪。

编辑 张克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露锋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