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实现人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这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深圳,多个重点工程深入落实“绿色建造、低碳发展”理念,通过在设计与建设中创新运用新技术,让更多建筑“绿意盎然”。
位于大鹏新区的深圳海洋大学(一期)建设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地基基础施工阶段。据了解,在其该项目总体布局为“链山接海”,在绿色低碳设计过程中,集中探索了符合岭南地区气候特征与建筑文化传统的低碳校园建筑空间原型与技术原型,尝试构建空间-技术原型高效协同减碳的新机理,打造复杂条件下,碳减排数据与机理相融合的岭南碳中和校园建筑新范式。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为实现绿色低碳校园,项目从能源规划策略、绿色建筑打造、近零碳建筑试点、光储直柔技术运用等多个角度对校园进行绿色设计,使整个校区内所有建筑为绿色建筑二星级。“其中图书馆、博物馆及学术交流中心力争打造绿色三星级建筑,行政楼力争实现(运行阶段)近零碳,并在后勤楼进行试点光储直柔技术。”
位于南山区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三期项目,则在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的同时,创新应用绿色建造和低碳技术,推动建筑工地绿色施工。根据基坑阶段降排水体量大的特点,该项目应用了“一体化微滤沉淀净水处理系统”,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黄泥水进行回收处理,达到回收标准后二次利用。这不仅解决了深基坑阶段黄泥水的排放问题,同时还实现了水资源再生利用,可用于现场喷淋降尘、混凝土养护、冲洗车辆、花草养护等,做到了“废水”化“甘霖”。
在桩基阶段,该项目由于场地狭小,作业空间受限,重型施工机械无法避开场地内分布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回填区域等原因,于是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为理念,创新应用固化桩芯土回填空桩新技术,实现桩芯渣土有效利用,节材创效。
“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这项新技术能够降低对水泥、砂石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可减少桩基施工期渣土排放量40%,预计节约工期30%—40%,综合成本减少20%以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三期项目负责人说。
已经投入使用的莲塘口岸,处处都是“低碳风”。该口岸在设计及施工过程加入了大量的绿色环保元素,在节约用地的同时也为空间绿化达到总用地面积的21%,旨在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取得一种可视化的平衡。
据了解,该口岸联检大楼设计了全幅的双层玻璃幕墙和天窗。这样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声学性能和热性能,能够将自然日光引入室内,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同时减弱周边环境的噪音,配合自然通风的设计,还能够降低玻璃的热流,进而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能源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莲塘口岸的建设还与深圳河治理工程相结合,有效改善区域内污水处理、排水和供水等基础设施状况,在降低对周边水资源环境影响的同时,通过建设过程中的合理规划改善了周边土地使用的协调性,降低因用地不协调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图片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提供)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