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与泰国结缘20年 | 海啸救援亲历者李黎: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
03-18 16:30

200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印度洋海啸给亚洲多国带来巨大灾难,其中,泰国作为受灾严重的旅游胜地,遇难者中包括众多海外游客。为支持遇难者身份鉴定工作,华大第一时间组建DNA鉴定组,赶赴泰国灾区。现任华大集团行政与运营中心执行副主任李黎,就是当时鉴定组的一员。本期文章,将跟随李黎一起,回顾20年前那场“世纪大救援”的故事。

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形,听说您是主动请缨加入的?

李黎: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的第二天,我偶然听到华大集团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汪建询问有没有人愿意去泰国。我们其实都没有多想,一是华大需要有一支队伍出去;二是我在实验室工作,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大家做些事情,就报名了。上午报名,下午拿到签证,晚上就出发了。

华大DNA鉴定救援组与国际救援组(前排右一为李黎)

在前往现场之前,您通过新闻报道或其他渠道了解过灾区的情况吗?亲临现场后有何感受?

李黎:尽管新闻有报道,但细节了解并不多,我们也没有经历过海啸,对海啸的破坏力缺乏直观了解。原以为我们是到实验室从事DNA鉴定工作,但实际上现场组织工作尚未就绪,所以我们第一时间其实是去到了灾区。那里有不少遇难者,树木倒塌,道路也都摧毁了,对整个团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

李黎:从技术角度来看,最开始在DNA提取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海水的浸泡和细菌的腐蚀,DNA有部分降解,影响了提取的成功率。后来我们请了两位纽约的专家过来协助,经过团队不懈努力,调整了样本提取部位及处理手段,最后成功率大大提高。

面对庞大的任务量,当时是如何分工的?有过讨论吗?

李黎:我们和波黑的一家商业组织都有资质和能力进行检测。但商业组织是需要收费的,这就涉及像这种大型灾难的救援费用从哪来的问题。华大是一个民营企业,当时经济压力也挺大。不过,汪老师在了解情况后,决定“免费、全做”。

您如何理解这个决策?是否感到意外?

李黎:第一反应确实很震惊,但转念一想,汪老师做出这种决策也不是第一次了。从1%人类基因组项目,华大创始团队自掏腰包、员工和家属捐款借钱来推进,到在科研经费相当有限的背景下实施水稻基因组计划,再到SARS免费捐赠了30万人份的试剂盒,华大从最初创立时就是为了公益,为了造福老百姓、造福人民,所以再想想,汪老师做出这个决策也不震惊了。

作为救援组的核心成员,这段经历对您个人而言有什么感触?对您之后的生活、工作有何影响?

李黎:首先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尤其在面对大自然的力量时。此外,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比如你看到的是我冲在前线,但是背后有着各方的技术团队,有着汪老师的支持。个人的学习能力、坚守能力,加上团队的支撑,真的可以完成很艰巨的任务。当然,最重要的感受,还是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坚持就会看到结果。

对我个人影响的话,当时因为这个项目在泰国待了一年半,认识了各国的刑警、法医、DNA专家等,大家到现在还有密切联系,既是曾经的战友,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是我人生中一个很宝贵的收获。

另一个收获是我也因此和大海结缘了。在泰国工作期间,我学习了潜水。当时压力真的很大,每周工作6天,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持续一年半。为了调剂压力,我找了一个潜水项目尝试,也是想看一下大海的另一面。之后我还“潜”了全球很多地方,包括南极、北极,后来还喜欢玩帆板和帆船,可能都和泰国这一段经历有关。

结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华大鉴定组完成了逾千位遇难者的DNA鉴定。用夜以继日的工作,换来逾千个家庭的慰藉。

2005年,时值中泰建交30周年,中国政府将华大完成的这些遇难者DNA鉴定结果移交泰国政府,并得到了泰方的高度认可。

来源:华大集团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