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馆看剧场艺术是什么体验?“在路上·剧场”关馆开展
03-08 09:22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3月7日,“在路上·2023:中国青年艺术家(剧场艺术)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展览邀请了曾经荣获雅各年度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的邵斯凡担任开幕式总导演,青年舞蹈家王珈榕进行专场开幕式演出。开幕式活动还包括法国经典戏剧《小王子》片段(由深圳生活戏剧工作坊出演,邵斯凡执导)、现代舞表演新媒体作品《火》(刘毅作品、王珈榕表演者)、声音艺术表演《茫然先生》(桑吉加作品,表演者Cyber Sound Group)即兴肢体表演《隔壁展览:A类纸、头发、弹力绳》(吴坚作品,表演者吴欣怡等)。

“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学术研讨会”是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从2013年开始推出的一项持续性的当代青年艺术项目,旨在整理以1970以后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当代艺术文献,发现并讨论此间浮现出来的当代艺术问题。“在路上2023”恰逢“在路上”青年艺术项目的第十届,回首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俞见清晰。

“在路上”是一项青年的事业,除活动的目标群体是青年艺术家及艺术现象外,参与论坛和活动策划的也主要是青年批评家,由此形成了一个青年策展团队+青年艺术家+青年批评家的活动机制,让青年人自己从一种亲历者的视角,近距离地整理、审视、发现、研讨并推动青年艺术的发展,从而也使该项目成为了美术馆和青年艺术家、青年批评家的一项共同的事业。

本届展览共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个(组)艺术家共同参与,涵盖了传统经典戏剧剧场、当代视觉实验艺术剧场、当代声音艺术剧场、数字艺术剧场、装置艺术剧场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本届“在路上·剧场”项目是针对近年来,当代艺术创作实践中所共发的一个话题,即“剧场性何为”所展开的话题讨论。希望从泛滥的沉浸式剧场形式语言中,找到“剧场性”特有的本质机制,利用展览的全新叙事方式,“在路上”本次一体,搭建起一个“追问剧场”的问题意识结构,通过连环相扣的追问,将展览所希望讨论的将展览所希望讨论的“三重意义”显形于今日我们所面对的多重现实之中。同期举行的“追问剧场——2023中国青年批评家学术研讨会”也将就“隐匿的遭遇”、“共叙事”、“多重写作”、“缺席的时间”和“间离的新技术”五个层面的具体学术话题展开讨论。

“在路上”的活动内容包括提名、出版、展览、学术研讨、网站、微信、微博几个方面,分提名+出版,遴选+展览,研究+论坛三个步骤依次推进深入,从田野调查到有针对性的研讨,兼顾史学的视野和批评的深度。其中,提名和出版注重内容的文献性,在各媒介领域专家和学术机构的支持下,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展览注重实验性,从当下学术批评的热点问题入手,通过展览的呈现展开学术追问和讨论,使展览成为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学术研讨注重学术针对性,凝聚青年批评家的力量,针对当下热点的以及在策展过程中浮现出来的学术问题进行讨论。

据了解,2013年至2017年为“在路上”的第一季,从媒介的角度切入,开启传统媒介青年当代艺术的田野调查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媒介的拓展性、综合性以及当代艺术发展对于艺术生产机制、存在空间乃至艺术概念本身都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2018年“在路上”结束了以媒介为线索的工作方式,进入第二季。第二季的活动策划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媒介,而是从学术问题本身切入,并以当代理论的热点问题为线索,切入文献的研究和当代艺术问题的探讨。2014年,“在路上”青年水墨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重点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2015年,“在路上”被列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重点推广项目,2016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列为常设性学术支持项目。2017年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于2018“香港艺术Basel”期间作为平行展在港展出,扩大了该展览的国际学术影响。期间,基于该项目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每一届都应邀至大连中山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间美术馆、北京798大千当代艺术空间等专业美术机构进行了巡展。

来源|晶报APP

记者:谢晨星

摄影:成江

编辑:刘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