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艾滋病零歧视”,你能做到吗?
晶报记者 罗丹/文 受访者供图
03-01 09:46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当你知道TA是艾滋病患者后,以下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在3月1日“艾滋病零歧视日”之前,记者在几个群里做了一个小调查。有点出乎意料,超过五成的参与者选择了“和TA一起吃饭、聊天、握手”几个选项中的其中之一。当被问及,如果身边亲友感染了艾滋,大家会怎么应对,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如果是自己的亲友因为输血或其他非“乱性”原因导致的感染,一定会与他们一起面对,共渡难关。

“20年前,我刚到疾控中心做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时候,今天大家这样对艾滋病的包容度是想都不敢想的。”深圳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副主任护师张燕说,当年,连她都不敢告诉身边亲友具体干的工作。“有时候说出来,他们会下意识往后退半步,看我就像看个怪物一样。”

▲张燕与社会防艾工作者合影。

带着道德污点的“绝症”

张燕说,当初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强烈的好奇心。“那时候干这个的人少,这个病对于公众而言,是陌生的。”当时,在绝大部分人的认知里,艾滋病等于绝症,并且是带着道德污点的绝症。整个社会环境对艾滋病患者极不友好。绝大部分患者,得到“阳性”的告知,只能自己消化。有个女孩,把感染的消息告诉远在家乡的哥嫂后,哥嫂将她存放在家中的东西一把火烧掉了,然后去民政局注销了她的户口本,对外宣称她已经客死他乡。“她给我打电话,问我怎么办,她是户口都没有的人了。”张燕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默默地听她哭。

到疾控中心工作后,张燕通知的第一个阳性感染者,是一个比她大几岁的年轻男子。“阳性。”张燕艰难地把这两个字说出口。面前的男子脸上先是错愕,然后是绝望,之后痛哭起来,张燕看着也跟着哭起来。“我是个共情力比较强的人,他的绝望让我觉得很难过。”两个人对着哭了好一会儿,同事把张燕拉到一边,让她冷静冷静,并告诉她,作为医务人员,要学会控制情绪。

往后,张燕再没有在患者面前哭过,但背地里哭过不知道多少回。“有一次一天做了10例阳性患者的告知,他们都是满满的绝望。”张燕感叹:“有一段时间,真是觉得上班如上坟。”

因为无处发泄情绪,医务人员成了一些艾滋病患者的情绪垃圾桶。张燕和同事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惊险时刻。一次,张燕被一个激动的感染者堵在墙脚,患者摁住她,激动地骂天骂地骂医护人员。“他的口水喷在我的脸上,我不敢擦,也不敢动。”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小时,等患者放掉她,张燕整个人瘫下来。还有一次,张燕被三个拿着针筒的患者追着跑了几百米。

患者的情绪随时都可能崩,有时候半夜一两点还有患者打她的电话。电话聊起来常常是一两个小时。“在外面,他们不敢跟任何人说。他们只能在我们这里说一说心里话。”张燕说,2008年,她被医院误诊过癌症,她懂那种被绝望和恐惧压得无法喘息的感觉。

张燕和同事们搀扶患者。

考验与接纳

早些年,张燕和同事都经历过从梦里哭醒:“梦到自己得艾滋病了。”作为医务工作者,张燕和同事十分清楚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但潜意识里也会有恐惧。2005年,张燕到深圳疾控中心工作的第二年,一群患者感激她热心,同时大概也想考验下她是不是真的合群,一帮子病友几十人盛情邀请张燕参加他们的聚会。聚会上,大家热情地给张燕夹菜,喂东西给张燕吃。聊天的时候,大家挨着张燕,拉手、摸脸,整得热火朝天。聚会回来后,张燕觉得自己有点大胆,但融入的感觉也不错。

“信任肯定都是相互的。”张燕说。早些年间,很多患者将疾控中心艾防所当成了自己的心灵寄托空间。有的患者会坐上两三个小时的车,就为了到所里跟医务人员说说话。有的患者从外地出差回来,第一时间把买来的特产送到所里给张燕和同事们吃。“那时候他们对我们真的是高需求,现在整个社会环境宽容后,他们有亲友的支持,对我们反而没有那么多需求了。”张燕说,以前开感染者座谈会,一呼百应。现在开座谈会,感染者的积极性大不如前。不过,这也是件好事,说明感染者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更强了。

更少歧视,更多关爱

“艾滋病没那么可怕,了解得越多,恐惧就会变少。”张燕认为,随着艾滋病治疗药物的可及性,治疗费用越来越低(目前国产药物可以免费领取),大家对艾滋病的认知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前家属都避之不及,现在一般家属都还是能接受。”她介绍,如今艾滋病已经可防可控,只要按时吃药,就可以把病毒载量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很多家属在得知亲人感染了以后,会主动问我,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些什么,该怎样安抚患者的情绪。”

艾滋病的歧视少了,才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检测,更早地知道自身的感染状况。根据市疾控中心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全市已建成各级HIV检测网点、自愿咨询检测点以及自检试剂自动售卖点合计269个,各类人群监测哨点13个,抗病毒治疗机构和药物阻断门诊各4家,美沙酮门诊及延伸服药点5家,综合服务网络覆盖全市所有街区。

同时,民间的艾滋病防治机构也不断涌现。2014年,志愿者“企鹅”和朋友在深圳成立公益机构,对风险群体进行教育和宣导,并提供自愿辅导检测服务。在艾滋病患者群体中,“企鹅”所建立的公益机构是他们的另一个家。“你去找‘企鹅’,他们做了很多。”这是一个艾滋病患者在向记者推荐“企鹅”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企鹅”表示,尽管整体大环境对艾滋病患者的包容度提高了不少,但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在就医、考公、求职时,仍会被区别对待。“像一些公务员和一些‘大厂’就明确规定不接收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企鹅”认为,艾滋病是很脆弱且很好预防的疾病。最基础的消毒手段就可以完全灭活艾滋病病毒,社会不应该人为设置门槛,造成不公。

防艾,从青少年抓起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HIV感染者人数占比有所上升,该人群的感染以男男同性性传播为主。“很多家长认为性教育主要是针对女童的,男童不需要,这是不对的。”张燕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通知一个初中生检测结果“阳”性时问这个初中生:“你知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初中生淡定地答:“没事,每天吃药就好了。”面对这样的回答,张燕觉得很无奈:“他完全不知道,因为这个病,他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在后来的问询中,张燕得知,孩子在几盘游戏的诱惑下,就和相熟的叔叔发生了性关系。“男孩经常为了一点好处,就和对方发生性行为。事后孩子还懵懵懂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张燕认为,尽管整体大环境对艾滋病的包容度已大幅提升,但青少年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要面对的学习、工作、生活的难关依然很多。“成年人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无可厚非,但孩子因为什么都不懂受害了,就很可惜。”

“歧视这个事情,肯定也还是存在的。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变庞大了,大家能找到更多的同类了。外界怎么看,也没那么重要了。作为一个感染者,要管好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感染源。”一个艾滋病患者说。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罗丹/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