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设高质量国际体育名城的实践与探索
王志强
02-29 13:38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深圳是一座年轻、开放、多元文化的城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四十多年来,深圳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体育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不断为深圳的发展注入新动力。2021年~2023年,深圳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深圳具备得天独厚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基础设施,为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近年来,深圳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持续发展,体育资源丰富,体育氛围活跃,为进一步吸引国际体育赛事和顶级运动员,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了条件。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将为深圳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城市的多元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软实力。本文立足实践,从群众体育、赛事竞技、体育产业等角度总结深圳体育发展的创新探索、成功经验,分析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资源条件与战略意义,并对今后的发展思路做出规划。

关键词: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全民健身、体育产业

体育赋能城市建设、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也是使一座城市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我国诸多城市结合地方实际,探索体育城市建设之路。21世纪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并作为战略发展目标而付诸实施。2020年3月12日,深圳市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203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2021年5月15日,在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深圳市代市长覃伟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圳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著名体育城市;2021年11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支持深圳建设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成为有力的政策保障。

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深圳既是实至名归,也是恰逢其时。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多年来,特区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勇立潮头,砥砺奋进,深圳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体育产业搭乘经济特区高速前进的列车,在激荡的岁月中完成蝶变,形成了许多具有首创意义的开创之举。如今,深圳已跻身全国体育大城行列,是全国唯一一座海陆空皆有大型赛事的城市,见证着深圳在体育建设上的成功实践,为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夯实了基础,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

一、“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内涵与深圳城市特质

体育在城市形象塑造、综合竞争力发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放眼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体育作为新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城市新型发展战略中,建设体育城市,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标准

在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国际上较为权威的评选机构SportBusiness公司和ArkSports公司以其发布的“世界顶级体育城市”评价选取标准,以及欧洲体育之都协会(ACES)开展的“欧洲体育之都”评价。国内评价指标方面,鲍明晓教授提出了构建的全球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最基本特征是浓厚的体育氛围与多彩的体育生活。由此可见,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体育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其最基本特征是拥有浓厚的体育氛围和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上榜城市在体育赛事举办、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在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特征方面,依据国际传播咨询博雅体育公司(BCW)、欧洲体育之都评选(ACES)、英国Sportcal公司发布的国际著名体育城市评选标准,发现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主要包含六大特征:(1)体育建设以城市综合实力为依托;(2)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能够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3)具备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4)体育资源富集,体育产业发展良好;(5)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体育生活氛围;(6)拥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国际化场馆和知名运动队。

上海体育大学联合国际体育经济学会共同发布的《2023全球体育城市指数》,采用四个指标维度,评价城市体育发展水平,分别为:体育历史与传统、体育赛事影响力、媒体传播力、职业体育影响力;从目前体育城市评比细则来看,体育城市的评定指标主要有:举办赛事的水平及规模、本土职业体育发展良好、丰富的体育资源等。

综上,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国际著名体育城市评价指标和特征的梳理,可将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内涵给扩围两大层面:城市影响力、城市基础条件。

城市影响力主要包括举办国际体育比赛的能力、体育文化影响力、竞技体育实力等方面的评价。国际著名体育城市通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承办国际体育比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这些比赛的成功举办,不仅能够吸引全球的目光和关注,同时能够展示城市的组织能力和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国际著名体育城市通常拥有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资源和活动,如体育博物馆、体育艺术表演、体育文化节庆等。大型赛事活动和资源能够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体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城市软实力。此外,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应当具备成熟的职业运动员培养体系,通过体育教育,提升城市的竞技体育水平和影响力,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和体育人才,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基础条件评价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体育设施建设、群众参与度、政策保障等方面的评价。结合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这些城市通常拥有现代化、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包括体育场馆、训练基地、运动场所等,这些设施不仅能够满足各类专业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需求,而且可以为本地居民提供完善的体育娱乐和锻炼场所,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双轮驱动”协同发展。

最后,国际著名体育城市还离不开体育产业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二)深圳的优势与不足

深圳是中国首个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打好了基础。2022年,深圳GDP达32387.68亿元,同比增长3.3%,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4和0.3个百分点,也领先其他一线城市。

2020年12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球城市价值链——透视人类文明时空演进》正式对外公布。报告显示,深圳在2020年的可持续竞争力由上一年的第19位跃升至第9名。在全球可持续竞争力榜单中,深圳也位列第9。此外,深圳还在全球经济活力指标10强中排名第5。

2011年,深圳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此为起点,不断探索、总结大型国际赛事举办经验;此后,深圳又陆续举办众多高端国际性、全国性单项体育赛事,例如世界首届无人机锦标赛、亚洲冰壶锦标赛、世界乒乓球精英赛、NBA季前赛、ATP公开赛、WTA年终总决赛、高尔夫世界杯、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鹏城杯”全国象棋排位赛、“湾区杯”中国围棋大棋士赛、2023年全国游泳锦标赛、2023女子冰球世锦赛、国际象棋邀请赛等。众多世界高水平赛事落户深圳,整体提升了深圳的办赛能力。

深圳具备丰富的体育资源、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竞技体育实力,为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著名体育城市相比,深圳体育发展与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体育场馆数量相对不足,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深圳体育场馆在数量上仍有差距,公益性也略显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当今社会群众体育发展的需求。其次,本土体育运动品牌实力有限,现阶段深圳体育品牌多为知名企业分公司或经销中心,本土品牌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竞争力不强,品牌的培育尚有欠缺。最后,深圳在大型赛事与城市融合发展、体育文化传播,以及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深圳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多方位补足短板,实现体育事业均衡、稳定、高质量发展。以下分别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大层面具体展开论述。

二、深圳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发展群众体育,对于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群众体育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升,营造全民运动的良好氛围,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年轻、时尚、创新、绿色”逐渐成为体育事业的核心和标志,这让城市与体育相互成就,互为发展。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2.5岁,这一群体对体育赛事有着强烈需求,也是健身休闲的主要人群,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经济实力,为深圳体育运动的发展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重要部署,也是开展相关工作的指导方针。深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原则,通过一系列创新型制度的探索和开拓性举措的实施,群众体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让体育成为深圳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深圳陆续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法规,在先行示范区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带动深圳群众体育发展,不仅激发了市民参与运动的热情,而且增强了市民的运动意识。此外,还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深圳市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管理工作的通知》,会同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印发《推进文体设施进公园的实施方案》,指导市体育总会制定《室外智能健身设施输出数据标准》。制定《深圳市参加全国运动会群众体育项目相关人员奖金奖励方案》和《深圳市参加全国智力运动会相关人员奖金奖励方案》等。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深圳将全民健身融入城市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 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2022年12月27日,深圳市荣膺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称号。

推进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和有效管理,是发展群众体育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深圳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设施智能化提升,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运动场地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深入发展。2023年全年,深圳新增各类型体育场馆345所,新增开放各类运动场地1892片,新增订单数约640.0万宗,新增入场锻炼人数约1451.1万人次。为更加高效地利用体育场馆,方便群众使用,深圳创新搭建“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为市民查询、预定体育场馆及一键预约、支付费用等提供便捷服务。一键预约平台于2021年9月1日开始试运行,2022年6月18日正式上线,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累计接入各类型体育场馆1930所,其中学校场馆656所,社会场馆1274所;共计开放各类运动场地8159片,其中学校场馆2821片,社会场馆5338片;累计订单数约962.6万宗,累计入场锻炼人数约2177.9万人次。

为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增强国民体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增强社会凝聚力,深圳市体育部门牵头,创建全人群参与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体系。深圳现有全民健身日、市民长跑日、全民健身月等体育节日,“深圳杯”系列赛事已举办十余年,由最早的仅有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项目逐步扩容,形成了“三棋一牌”(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和桥牌)和龙狮、太极拳等项目共同发展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在深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2.9%,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享受运动的快乐。

同时,深圳还加强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全民健身理念,将体育文化纳入全民健身的完整循环,赋予全民体育活动的更加深刻的文化精髓,倡导将体育和健身素养作为个人整体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方面。这种方法旨在培养一种崇尚运动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充分调动白领阶层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深圳还出台《办公室人群碎片化时间运动处方解决方案》,鼓励上班族充分使用碎片化时间开展体育运动,宣传碎片化运动器材展厅,开办碎片化运动指导师培训班,推动碎片化运动进入福田CBD商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科学健身指导是引领现代生活新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养成正确的运动健身方法,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深圳积极推动科学健身指导,这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深圳,广大体育指导员活跃在群众体育工作一线,不断发挥作为服务群众的“排头兵、领头雁”作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热情,指导群众开展体育锻炼。截至2023年12月,深圳市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数达4.7万名,依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科学健身网络体系年度服务市民群众超600万人次;深圳市体育义工总人数达2.6万名,累计服务项目总数1.1万项,总服务时长超84万小时。

在推进科学运动,促进全民健身普及推广过程中,各类体育组织、俱乐部、专业团体等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游泳运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深圳共有区级游泳/水上运动单项协会16家,游泳俱乐部40家,游泳培训机构近200家;深圳市水上运动协会作为市级体育组织,一直与各区级游泳/水上运动单项协会密切联动,提供技术、赛事组织经验、教练员培训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带动全市游泳协会、俱乐部、培训机构提升游泳运动水平和救生技能,促进基层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同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广游泳运动、组织基层赛事、开展游泳培训教育等工作,加强游泳运动在全市的普及和推广。此外,还通过组织“救生安全进社区”“科学健身指导”等活动,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健康运动、正确运动”的意识。

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公众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加快推进体卫融合健康促进新模式是实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两大战略的共进策略和重要路径,对促进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深圳不断深化“体卫融合”、创新体育惠民模式,持续提升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健康需求的创新措施。截至2023年12月,全市现有市、区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10个,每年为市民提供体测服务6万人次,广东省2022年体测,深圳市达标率为97.2%,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10月,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面向社会公开招募2024年第一批“深圳市体卫融合运动康复站(点)”建设单位,作为推广普及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和运动促进健康的知识理念的“阵地”,为市民群众免费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健康指导服务。体卫融合运动康复站(点)建设工作是推进体卫深度融合的创新措施。未来,深圳将继续以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为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让体育亲民、惠民更便民。

2023年12月,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依托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新华医院,筹建深圳市体育医院。深圳市体育医院将在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中医学、筋膜学等学科领域发挥优势,满足运动损伤预防和治疗以及全人群运动健康服务需求,服务全民健康、竞技体育发展,推动体育与卫生健康深度融合。

三、深圳竞技体育发展与赛事体系创建

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意义重大。特区成立四十多年以来,深圳竞技体育水平飞速发展,深圳已经成为各种体育大赛的重要城市,是一个集海陆空皆有大型赛事的城市。

2011年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深圳竞技体育发展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大运会带来的“精彩”不仅仅是中国队勇夺75金、雄踞奖牌榜榜首的优异成绩,还直接加快了深圳体育发展前进的步伐。

在2022年举行的国际泳联世锦赛上,深圳本土培养的花样游泳运动员王柳懿、王芊懿夺得双人技术自选、自由自选以及集体技术自选、集体自由自选金牌,成为“四冠王”,这是中国花游队自1983年建队以来,在奥运双人、集体项目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同时也展现了深圳竞技体育“本土化”发展成果。

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深圳健儿勇夺10金5银4铜;合肥智运会,深圳代表团以4金6银2铜,展现出强大的竞技实力;2023年上半年,深圳市区两级体育类活动项目就多达300多项;10月至12月,深圳全市及各区先后举办了30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掀起“体育赛事黄金季”高潮,让市民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健康活力与澎湃能量。

(一)高水平职业赛事长足发展

鲍明晓、陈林华等学者认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办体育赛事的规模水平、赛事等级及数量,是衡量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因素。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近年来在体育赛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类国际体育赛事,如网球大师赛、高尔夫球赛、国际马拉松赛等,增添了国际化的气息,吸引了全球目光,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各类高端和顶级体育赛事纷纷落户深圳,影响巨大。

足球、篮球、排球这三大球,以及乒乓球、羽毛球和棋类项目均有联赛的主场落户深圳,深圳烈豹篮球俱乐部、深圳铁狼足球俱乐部,深圳昆仑鸿星女子冰球俱乐部的影响力持续攀升;深圳大学乒乓球俱乐部、深圳羽众羽毛球俱乐部、深圳鹏城国际象棋俱乐部等专业水平、资金投入全国名列前茅,深圳已经形成规范化的组织体系,不断加强协会管理与支持,推动体育的科学化。

发展城市体育建设,最有力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落地大型的体育赛事。深圳从全局高度、从未来体育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和全面布局。通过引进大型体育赛事,带来全民关注度和连锁经济效益,能推动城市全方位的发展。国际冠军杯中国赛、NBA中国赛、WTA年终总决赛、世界羽联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世界帆船对抗赛等国际高端体育赛事都已落户深圳,每年超30场国际单项赛事,超100场职业联赛,吸引近200万人次的观众到现场观赛 ,线上观看人数更是过亿人次观看,极大地提升了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各类高端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满足市民不断提升的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深圳的国际知名度。

(二)打造高水平本土体育品牌赛事

近年来,深圳持续引进国际高端赛事,同时积极创办本土高水平的体育品牌赛事,以形成自主体育赛事特色。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本土体育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深圳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深圳众多的本土赛事IP中,中国杯帆船赛是一张“特色名片”。中国杯帆船赛创办于2007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五届,荣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航海赛事,五次被评为“亚洲最佳帆船赛事”,如今已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大帆船赛事,是我国水上运动精品赛事、广东省十大国际品牌赛事,被世界帆联授予“推动航海运动特别奖”。在赛事期间,组委会策划并发起系列公益行动,引领市民拥抱蓝色文明,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同步开展海洋文化节系列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激发消费潜力,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

此外,深圳还先后举办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深圳·宝安总决赛暨世界湾区帆船赛等水上赛事、“深圳100”越野赛、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龙华国际网球公开赛、龙岗国际象棋大师赛、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淘汰赛等一系列特色鲜明、影响力深远的品牌赛事,不断激发本地体育爱好者的参与热情,丰富城市的体育文化生活,为深圳的体育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建设“智力运动之城”

智力运动是一种强调智力和思维能力的竞技运动,它强调参与者的智力技能、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动项目通常包括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桥牌等,不仅考验选手的智力水平,还注重培养良好的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推广。《深圳市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大力发展智力运动;深化全民健身,要大力发展以围棋、象棋、国际象棋为代表的智力运动。《深圳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提出,深圳要推广棋类运动, 建设“智力运动之城”。深圳着力构建“一月一品牌”活动体系,包括线上运动月、智力运动月、水上运动月、企业特色月、科学健身月等,智力运动赛事体系形成精品,打造鹏城杯等棋类赛事活动IP,创建智力运动之城。

近年来,深圳的围棋事业发展迅猛,先后举办了全国围棋个人锦标赛、“湾区杯”中国围棋大师赛、第33届中国围棋名人战、中国女子职业围棋名手深圳邀请赛,并举行第43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这些赛事,涵盖了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加比赛的国家和人数最多的职业和业余围棋赛事,不仅为棋手们提供了切磋技艺的舞台,也为推动中国围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圳以建设“围棋名城”为目标,出台了《深圳市围棋发展的实施规划》,这是中国地方性上首个有关围棋的城市规划。

广泛开展象棋运动,是推动全民健身深入服务人民群众、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举措之一,象棋运动也是深圳建设“智力运动之城”的重要着力点。深圳颁布中国第一个地方性的象棋发展规划——《深圳市象棋发展实施计划(2022—2025年)》,设立了中国第一个“7.27象棋日”,创办首届“棋茶文化节”,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由广东省文物局、深圳市民政局审批通过的象棋博物馆。“深圳象棋日”自2021年诞生以来,深圳每年在此期间都会举办20余项象棋系列活动,在丰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更好地宣传和推动了象棋运动的发展。

对照“到2035年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深圳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通过强化政策引领、凝聚多方合力,为广大智力运动项目运动员、教练员等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智力运动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如今,深圳智力运动项目群众基础逐渐深厚,高端品牌赛事、职业队伍初具规模,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为战略目标,着力构建一流赛事体系。近年来,深圳体育赛事发展的产业环境不断完善,承办重大体育赛事的场馆设施不断增加,高端体育赛事种类不断丰富,本土体育赛事品牌争奇斗艳,形成了“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突破”的良好氛围,涵盖“国际重大赛事-顶尖职业赛事-自主品牌赛事-群众体育赛事”等各具特色、互动联动的赛事体系也已逐步建立,形成一股推动城市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助力深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城市。

四、深圳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各种体育产品(货物和服务)和体育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是衡量一座城市体育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深圳市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发展现代体育产业。

深圳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此推动深圳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强化顶层政策制度设计,发挥产业资金的引导作用。2020年3月,深圳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到2035年成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到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体育产业高度发达城市行列,成为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一)深圳体育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深圳加快体育市场主体扶植和培育,推动体育新业态融合和发展,不断推出新的体育消费场景和服务。深圳市体育产业呈现“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吸纳就业保持平稳,整体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1354.02亿元,同比增长6.5%,增加值532.60亿元,同比增长6.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

随着体育产品消费需求的升级,数字化、智能化线上体育产品发展较快,体育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深圳数字化体育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与此同时,专业化场馆管理系统受到市场青睐,深圳市相关企业深耕智慧场馆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深圳市体育科技企业总量大,体育科技制造产出、创新专利集聚程度高,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22年,全市共有约889家体育科技企业,全市体育科技企业总产出约225亿元,全市体育科技企业共有技术专利数量共计4636项;截至2022年底,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占全国体育领域专精特新总数(49家)一成以上,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以科技创新赋能,深圳体育制造业优势突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体育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催生下,传统体育场馆设备制造企业持续转型升级,科技企业区域集聚初步形成,智能体育标杆项目优势突出。

(二)深圳体育消费现状

深圳着力推动体育消费创新升级,拓展体育消费场景,挖掘体育消费潜力,提升体育消费体验,体育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2020年8月,深圳获评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深圳积极拓展消费场景,深度挖掘体育消费潜力,创新搭建“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为体育消费提供便捷服务;2020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3届深圳体育消费节、2届深圳棋茶文化消费节,每年举办近百场活动引导商家提供让利服务,组织企业提供让利优惠额度超过5亿元,不断激发市民消费热情。

深圳体育消费模式、产品服务不断创新,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持续推广“健身+消费”的促消费模式,跳出以往单纯办赛事、办活动的思维,策划体育赛事活动时充分考虑带动体育消费效果,将促消费相关环节融入活动全过程。如,“湄南河体育小镇”以深圳市体育文化发展为建设载体,发展成为一个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综合型特色室内体育文化休闲商业园区,成为深圳市家喻户晓的体育运动地标,竞技体育运动的赛事场地,企业、事业单位成员进行素质拓展的首选之地,年轻人的休闲打卡圣地,市民健身休闲的放松之地,从休闲、文化、健身、赛事等不同维度刺激体育消费增长。

2020—2022年,深圳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持续提升,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2022年,深圳市人均体育消费3765.24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8.4%,较2021年、2020年分别增长273.03元、589.89元。按2022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766.18万人计算,2022年深圳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665.01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7.7%,较2020年同比增长19.3%。

数据显示,深圳体育产业每多产出1元,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出增加8.68元(2018年) 。深圳居民体育消费提质扩量的发展态势为深圳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深圳秉持“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产业政策、消费机制、消费模式、服务产品持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小结

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深圳创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体育产业涉及体育器材制造、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培训教育等多个领域,其发展兴盛将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自2014年起,深圳体育产业总规模保持了20%左右增速,发展迅猛,重大体育赛事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非常显著。其次,体育产业的繁荣有助于促进城市体育竞争力的提升,吸引更多国际体育赛事和顶尖运动员来深圳交流竞技,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和消费的稳定增长;由此带动的旅游、休闲、消费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深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笔者认为,体育主管部门应把握“若即若离”的原则,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尺度:当市场需要时,政府不能隐身,要及时引领,就像大海里航行的舵手一样;当市场不需要时,政府不能乱伸手,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此外,深圳体育主管部门还应作为赛事的一分子投入运营、筹备中,一起出谋划策提供建议,促进体育赛事的社会化,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作用,在提高赛事直接效益的同时,不断挖掘周边效益,探索社会资本办赛的深圳模式。

今后,深圳将继续加大对现代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推动体育产业与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体育+科技”、“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这将为深圳打造国际体育名城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城市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五、对标国际体育名城,实现体育事业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国内一线城市,深圳综合实力雄厚,曾举办过众多国际体育赛事。高水平的体育发展和相对先进的体育设施,加上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为这座城市建设国际知名的体育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深圳有必要对标世界一流体育发达城市,立足自身实践,做出合理规划,更好地发挥城市特色,以建设国际体育名城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深圳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提高场馆利用率,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今后,深圳将推进新一轮的文体设施建设高潮,其中就包括:总投资约49亿元的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深圳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场馆建设不断完善中。

根据《深圳市重大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至2035年深圳共规划各类重大体育设施85处,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深圳的体育设施水平,为城市打造国际体育名城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深圳当前已进入存量发展阶段,新增可用空间非常有限,这成为场馆建设的一大掣肘。鉴于此,可通过改建、扩建等手段,实现现有体育场馆规模、功能的提升,提高使用效率,满足日益提升的比赛需求。

(二)推动体育产业持续繁荣

为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深圳必须加强本土体育品牌的培育和推广,鼓励本土企业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入,提升品牌竞争力。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引导资本进入等方式,推动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升行业整体实力。

在产业政策和行政服务方面,深圳将不断探索创新,例如扩大产业基金扶持范围、提高扶持金额,以及创新赛事管理方式,改革商业赛事审批和备案机制;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深圳也希望与周边兄弟城市加强沟通协作,包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和促进体育产业进一步繁荣。

(三)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味着深圳将成为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的合作与竞争,并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作出有益贡献,这对深圳体育事业发展和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深圳将有更多机会举办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和活动,提升城市在国际体育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深圳还将进一步加大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加强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奥运城市以及其他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争取国际体育组织在深圳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并举办大型体育会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专业媒体、专业体育报刊、专业体育网站以及媒体工作者,加强与国内外体育媒体的沟通协作,加快建设体育博物馆及体育公园和体育文化体验中心等设施。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深圳在国际体育竞技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城市成为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四)发展生态体育

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要建设一流的宜居城市,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便于市民参与户外运动、亲近自然。今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推进着力打造“运动天堂”,以生态之力支持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圳将持续推动体育活动与生态旅游的结合,吸引游客参与生态体育活动,结合“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规划体育场所,例如在山区、公园或海滨建设健身步道、户外健身区、自然跑道等,让市民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体育活动的有机融合。

深圳有信心、有能力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体育发展新样本,更加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赛事举办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进而在新时期体育发展中起到更加积极的示范的作用。

(作者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一级调研员 王志强)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