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里摄屏的人,为什么开始理直气壮了?
中国新闻周刊
02-19 16:28

2024年春节档超80亿元的总票房成绩和1.62亿观影总人次都创造了影史最高纪录,直到春节结束热度仍然不减的话题却并非对电影作品本身的探讨,而是“摄屏”。

在电影院里,对着大屏幕“摄屏打卡”,到底有没有合理性,应不应该?对其应该有一定的容忍度还是坚决说不?而摄屏行为又为何引发了如此大的观点撕裂?

“一个在场的证明”

摄屏,是指在电影院、影展等场所观影时,用相机或手机拍摄银幕上的画面,或者录音、录影等并公开发表到网络等公共空间。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十多项权利。但第二十二条指出,“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作品。

2017年3月生效的《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但对于拍摄个别照片,迄今还没有明确的释法,也就是说,拍照摄屏目前还属于观影素质的范畴。其实,关于摄屏的争论不是新鲜话题,尤其作为摄屏“重灾区”的春节档。

2023年春节期间,七部春节档电影《满江红》《流浪地球2》《熊出没·伴我“熊芯”》《中国乒乓》《交换人生》《无名》《深海》联合发布《倡议书》,呼吁每一位电影观众和电影从业者在观影过程中“保护版权、文明观影”,“抵制盗版、摄屏行为”。

今年2月7日,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发布院线电影版权保护公益广告,广告片中明确指出“观看过程,放下手机,不要摄屏”。

在大年初一,因为贾玲瘦身100斤而引起观众巨大好奇的《热辣滚烫》刚上映时,瘦版贾玲的摄屏图片在社交平台上被疯狂转发,这让很多没有看过影片的观众备受影响,失去了跟影片主角一起成长的新鲜感。因此片方号召观众“拒绝盗摄”,“对盗摄说不”,贾玲在路演时也呼吁大家看电影尽量不要摄屏。

虽然不触及法律,但在行业内,拒绝摄屏可以说早已达成共识,引发争议并让人们迅速分为两个阵营的大约是到底该如何定义“盗摄”“摄屏”。毕竟,很多人拍照发朋友圈或社交媒体的初衷,是安利自己喜爱的影片,何况,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在电影院拍照打卡几乎成为了很多普通观众观影时的一种习惯和下意识。即便影院从业人士,不同的人对此也有不同看法,某种程度上看,这与这所影院的主流观众人群、不同的档期、以及影院经理对影院和看电影这个行为本身的定位都有关系。

郭晨在某个新一线城市担任影院经理,她纳闷这件小事怎么能吵成这样,在她看来,把闪光灯关掉,手机静音,看到打动自己的画面,短暂地拍张图,没什么关系。她作为观众坐在影院里时,也拍过照,然后配上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分享朋友圈。最近几天,她在抖音里看到不少观众分享《热辣滚烫》的小片段,如果自己没看这部电影,她感觉这些片段会激发自己的兴趣,说不定就因此多一个人走进电影院。

“都是十几秒顶多30秒的小片段,这只是观众分享自己喜爱的影片,我不觉得这是侵权,也不是什么大事,朋友圈里很多喜欢分享生活的人都会这样拍。”郭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海南文昌市龙楼镇南洋美丽汇大辽影城经理程少广的观点和郭晨差不多:“拍张照或者录个几十秒,都是可以理解的,人家发朋友圈而已,又不是偷偷录了要播出去,我们不会干涉。”对于真正的盗录者,影院一旦发现会马上把人请出去,程少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的设备和普通观众就不一样,连眼神都不一样。”

同样是分享,那为什么不能使用官方海报和剧照?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眼中,这是由社交媒体的属性决定的,“找一张官方海报或剧照无法彰显‘在场感’,网友自己摄屏的照片,也许粗糙还不好看,但恰恰能证明这是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瞬间,是他自己记录下来的,是一种自我的表达。”董晨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它提供给人的情感价值就是一个在场的证明,这种在场证明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我表达中非常重要。”

何况如今的电影院,尤其是春节期间的电影院,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社交属性。程少广为自己影院的观众画了像——从全国各地而来在海南过冬的老人和春节期间团聚的家人以及度假的游客,基本都是全家一起看电影,属于全家春节团聚的一个“文化民俗项目”。“不少观众的年龄比较大,老人想拍照发发朋友圈,不好去制止。”程少广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到70多岁老人,下到四五岁的孩子,一大家子一起走进电影院,说话大声一点,孩子吵闹一些,甚至家人们边看边讨论剧情,在影院经理眼中都已经司空见惯,何况摄屏。

但是,可以想见,也有其他的院线经理对于摄屏这件事持有坚决地抵制态度。

“盗摄元年”

几天前,影院经理戴茜在观看电影《第二十条》时,对一句台词印象颇深——“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这让她想起了最近人们争论的摄屏,在她看来,坚持拒绝摄屏就是正确的事。

事情发酵至今,戴茜也开始有些担心,“照片、小片段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的报道让她觉得默许会带来更多效仿者,1张照片可能变成10张,1段视频也可能变成几段……就在过年的最后一天,她看到有人在微信群甚至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影院银幕画面,如此明目张胆的摄屏、录屏、直播,今年是头一次。戴茜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电影票背面明明写了不能拍摄屏幕,如果说以往这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行为,最近有些观众摄屏变得理直气壮了,影院管理则陷入混乱。“影院(工作人员)虽然不能时时刻刻盯着。但以前看到了肯定会制止,是可以管的,而现在,不知道该怎么管了。”有网友将2024年戏称为“盗摄元年”。

2021年,CCTV-6《今日影评》曾对摄屏做过解释,指出影院购票观影的购买行为指向的是单人的观影体验服务,而非购买了电影内容。屏摄正是说明,这类观众将购买行为误解为自己对于影片内容拥有所有权。购买电影票,并不等于拥有盗摄影片的权利,龙标出现后,就不应该再拿起手机拍摄。

一方面是社交媒体时代下,普通观众强烈的打卡、互动欲望,一方面是资深影迷为维护观影环境和版权做出的抵制姿态,在2024年的春节档电影院内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抗。有人认为,在电影院的一片黑暗之中但凡让手机亮起来,就是一种对其他观众权利的侵犯,而有人认为,影院并不神圣,那不过是另一种类似景点、演唱会的现场,拍照打卡天经地义。这些观念都被社交媒介放大,变得愈发缺乏共识。而电影业界倒是一直努力对摄屏说不,就在2021年春节期间,包括雷佳音、杨幂、董子健、于和伟、贾玲等人在内的百余位明星曾发起拒绝盗摄的倡议活动:正在放映的电影不是景点,屏摄是不文明行为。

在戴茜看来,如今看电影、看话剧拍照,就像是插队、公开场合吐痰,“不能因为很多人可能想做,就放弃宣传和改造吧?”也许人们对何为文明有各自的看法,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严格律己,但大家是不是可以向着多数人都认同的理想,一点点靠近呢?

(郭晨、戴茜为化名)

编辑 张克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