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聊 | “断亲”,又热搜了!不走亲戚、拒绝装熟,这届年轻人为啥这么“刚”?
读特客户端综合
02-13 20:5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2月13日大年初四

关于“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一众网友纷纷留言

话题阅读量破亿!

“断亲”这一现象

也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其实在去年

“断亲”一词就被频繁提起

早已成为“热搜常客”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

断亲,意指懒于、疏于或不屑于

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

尤其是那些

平时不走动、过年才出现的亲戚

通俗讲就是一般不走亲戚

而非正式声明断绝亲戚关系~

近年来,“断亲”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社会现象,特别年轻人过年过节放长假回家的时候,和七大姑八大姨之间的聊天内容,不出意外也会成为网络吐槽的热门话题,甚至衍生出很多“反向调教亲戚”的搞笑段子。

旅游、看展、看电影、逛街、见朋友……当走亲戚不再成为唯一选项,当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当年轻人越来越看重自我感受,亲戚的那些嘘寒问暖、催婚催育、保媒拉纤、八卦闲话,似乎正成为一些人越来越不愿忍受的过年“保留节目”。这背后究竟折射出一种怎样的社会变化?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还是主动拥抱?“断亲”是否即将成为一种趋势?

为何“断亲”

成绩怎么样,工资有多少,买没买房,有没有对象……过年返乡,你被“灵魂拷问”了吗?

在很多年长者眼中,这届年轻人有点不一样:有的开始拒绝“走亲戚”,也不愿再和亲戚“装熟”,懒于伪装成亲戚眼中的乖孩子。 但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六亲不认”了吗?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讲述自己的过年经历:

“小时候去亲戚家图个热闹,长大走亲戚反而是一种顾虑,都在问我去年挣得怎么样啊,做的啥工作,找对象了没,结婚了没,有孩子了没?”“没有共同话题,相处起来很尴尬”“一些亲戚毫无边界感,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管”“拒绝成为长辈攀比的谈资”……这些留言透露出年轻人选择“断亲”较为集中的原因。

“断亲”的背后,有观念的冲突,有亲情的复杂,也有青年人的无奈。谈及“断亲”原因,不少网友指出:亲戚之间,常常是在互相攀比,让人感到心很累。地理距离带来的心理疏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生长环境、接触的事物不一样,如今的年轻人与老一辈家庭成员之间,思维处事方式已有了很大不同。在你看来没什么的,其实会深深刺痛我;你觉得很重要的,在我看来其实很没意思。“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话不投机半句多”,尤其是关系没那么亲近的,也就没必要忍了。

那有没有亲戚“躺枪”呢?不排除有些亲戚喜欢攀比、搬弄是非,但是不是普遍现象值得打一个问号。或许换一个视角,一些絮叨、探询,背后隐藏的不过是不为年轻人理解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会跟你谈经济、谈爱豆、谈游戏,也只能谈工作、谈收入,谈结没结婚、谈生没生孩子。可是年景好的时候,询问听上去很顺耳,如果收入欠奉,正“无处话凄凉”呢,那么这种“关心”就显得很刺耳,缺乏边界感。

当社会节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之后,亲人之间也要对彼此多一分理解,预留一点私人空间。而年轻人如果多一些共情,对老一辈的沟通方式多一分理解,少一些“被冒犯感”,也就不至于动不动采取“断亲”这般激烈的反应。

何为“断亲”

事实上,关于青年“断亲”这个现象早就引起了公众与学界的关注。所谓“年轻人断亲”一说,尽管有些夸大其词但也非空穴来风。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宗昊此前刊发了《“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的论文,该研究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17ZDA120)。

上述研究指出,走向现代社会,“断亲”现象多种多样。从性别的视角,如有女孩的原生家庭,在女孩长大婚配后,夫家才被视作女孩自己的家,女孩视原生家庭成员为亲戚关系而非家庭成员;男孩长大成家后,分家单独过也算是“断亲”的一种。以代际的视角,首先是纵向的年轻人对于老一辈的“断亲”,即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另外还有代内的横向“断亲”,这其中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长者之间的“断亲”,另一类是年轻人同辈之间的“断亲”,如与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关系的疏远。

当然了,我们要明确一点,“不联系”与“断亲”终究是两个概念。“断亲”是一种有意识的“亲缘整理”,是主动选择的“不相往来”。而现实中,很多亲戚之所以“消失”,并不是因为“断亲”,而是种种原因所导致的“疏远”。与其说是“断舍离”,不如说是“走着走着就远了”。非但如此,在社交媒介的话语口径内,七大姑八大姨为代表的“亲戚”,更是被赋予了催婚、打听收入、多管闲事、搬弄是非的“人设”,每每被疯狂吐槽。

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

再探讨回热搜话题“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这种现象为何会出现?随着外出务工潮的兴起,许多农村家庭开始选择与乡土关系进行某种程度的“切割”。这种切割不仅仅体现在物理距离的远离,更重要的是心理和情感的疏远。一些家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环境,开始有意识地减少与原生家庭乃至乡土社会的联系,这也就产生了“断亲”的现象。

在传统农村社会,家庭和亲属关系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更多的年轻人和家庭开始寻求更为独立和自主的生活方式,而“断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融入的手段。

尽管目前“断亲”现象在一些农村家庭中逐渐被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家庭和社区联系彻底失去了其价值。

“断亲”如何走向“认亲”

亲缘关系,父辈们维护得“兢兢业业”,而当下的年轻人却似乎“避之不及”?这种论断,显然是一种误读。

没有人想成为一座“孤岛”。事实上,在现代生活快节奏、强竞争之下,年轻人仍旧渴望真正的家庭亲缘关系可以成为他们漂泊中的浮舟、疲惫后的港湾。

那又为何“断亲”?年轻人也有苦衷。

在“断亲”相关的话题里,高赞的几条评论分别是“亲戚太八卦”、“亲戚来找你,一定是借钱”、“本就非‘亲’,何来断”。

一些亲戚长期缺席,有的甚至压根没见过,一时亲近不起来在所难免。还有一些亲戚反倒成了生活的“加压阀”,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年轻人期待“真亲情”,却不想要“伪善意”,不想成为长辈攀比的谈资,不想忍受亲戚毫无边界感的介入,不想观看长辈间“明争暗斗”“唇枪舌剑”。

从双方的心态来分析,其实不难看出,很多年轻人也并不是为了“断亲”而“断亲”,只是渴望更有质量的亲情。这种高质量的亲情应该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攀比,多一些祝福;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尊重。这种亲情之爱,才是年轻人真正想要索求的。这个春节,年轻人不妨尝试换种心情与亲戚接触,长辈们面对年轻人时,也要多多注意爱的方式,不要“单刀直入”的关心、“居高临下”的评价,而是先从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融入”而不是“介入”年轻人的生活。让“过来人”的教训和建议,走得慢一些、温和一点,从而避免成为被讨厌的对象。

改变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的“不在场”,让家庭亲缘关系成为“释压舱”,真正的亲情,是包容、体谅、温柔以待。和谐的亲属关系,是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

所以说,年轻人真的热衷“断亲”吗?还需打个问号。年轻一辈开始从亲缘关系中“出走”,板子也不能只打一方。 从“断亲”到“认亲”,从“出走半生”到“回归家庭”,或许当年轻人经历足够多的生活,长辈们开始理解年轻人发展环境及思想的变化,互相便能以更成熟的思维理解关爱的力量,发掘亲缘关系中蕴含的真正价值。

(综合来源:央视网、半月谈、广州日报、封面新闻、今日头条等)

编辑 范锦桦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客户端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