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编制首部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这项技术究竟能给人类带来什么?
读特客户端综合
02-07 14:17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从科技部获悉,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近日编制了《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系我国在脑机接口研究领域的首部伦理指引,明确开展脑机接口研究应确保研究具有社会价值,应主要致力于修复型脑机接口技术,强调通过技术的发展服务公众的健康需求。

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分两种

脑(人)机接口(BCI)也称大脑端口或脑机融合感知,是把大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械直接交互起来的技术。它分为单向脑机接口(计算机接收大脑传来的命令或发送信号到大脑,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和双向脑机接口(允许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换,就像人的大脑既发出行动指令,又能感受身体各部位传达到大脑的感觉)。

经过多年反复验证,研究人员在探索脑机接口路径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技术路线,一是植入式(侵入式),二是感应式(非植入式或非侵入式)。植入式脑机接口的优势是可以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神经信号,从而获得精细的大脑信息,就像在大脑中植入了一部智能手机。但这种技术难度高、风险大,属于脑机接口领域最硬核的方向。而感应式脑机接口无需在颅骨开孔,是通过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方式获取神经系统信息,这种技术风险低,但由于隔着颅骨,只能获取大范围脑区的宏观活动,获取的信息有限。

马斯克的神经连接公司所做的脑机接口试验就是典型的植入式。植入手术需要人类外科医生和机器人配合,外科医生先在患者的头骨上切开一个洞,再由手术机器人R1将一枚硬币大小的植入物N1植入患者大脑。除了前期的准备和开颅工作,手术机器人将芯片植入大脑的过程用时约15分钟。

中国微创植入技术走在前列

如上文所说,植入式脑机接口最大的短板是,可能对人造成伤害。

有消息披露,在人体试验之前,马斯克的神经连接公司对动物试验脑机接口芯片造成了1500只动物死亡。2022年2月,美国医师医药责任协会指控神经连接公司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2018年至2020年间对23只猴子进行侵入性和致命的大脑试验,违反了美国《联邦动物福利法》。

在这种形势下,一种新的方式产生了——位于植入式与感应式之间的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它既能有效收集大脑信号,又不会伤害大脑。在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中国研究人员走在了前列。

2023年10月24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带领团队设计研发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在宣武医院进行了首例临床植入试验。2024年1月29日,联合团队宣布首例患者脑机接口康复取得突破性进展。紧随宣武医院之后,脑机接口NEO第二例脊髓损伤患者植入手术于2023年12月19日在天坛医院成功实施,目前患者正在居家康复训练中。这项无线微创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也分别通过了宣武医院、天坛医院伦理审查,并进行了国际和国内植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注册。

“半人半机器”?

需要进行伦理审查!

未来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对大脑植入芯片,创造出一批记忆增强、灵魂永生、行动能力超强的超级人类,或者通过大脑植入物操控任何设备以及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实现某种共生。

然而,脑机接口无论是用于治疗疾病,还是创造半人半机器的“超人”,都需要伦理的规范和制约。

2月6日,记者从科技部获悉,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近日编制了《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系我国在脑机接口研究领域的首部伦理指引,明确开展脑机接口研究应确保研究具有社会价值,应主要致力于修复型脑机接口技术,强调通过技术的发展服务公众的健康需求。

最新发布的《指引》明确了脑机接口研究的六项基本原则,分别是:保障健康、提升福祉;尊重被试、适度应用;坚持公正、保障公平;风险管控、保障安全;信息公开、知情保障;支持创新、严格规范。

《指引》提出脑机接口研究应适度且无伤害,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辅助、增强、修复人体的感觉–运动功能或提升人机交互能力,提升人类健康和福祉;增强型脑机接口的发展应当遵循适度原则,在尚未妥善处理各种风险的情况下,不应贸然开展相关技术应用,最小化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其他有效治疗手段的罕见病,可在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等相关规定的条件下,经充分知情同意,开展脑机接口创新产品的临床试验。

在人体上开展脑机接口研究,应根据《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相关法规申请并通过伦理审查,需根据手术植入物、有源植入物指导原则和相关标准,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验证,包括提供生物相容性检测报告、型式检测报告、大动物安全性有效性报告等。

(综合来源:京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报、新华社、澎湃新闻)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客户端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