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深圳眼中的年味变迁
深圳商报记者 张宇婷
02-05 10:39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1947年丁亥年出生的薛老,是一位地道的葵涌客家人。回忆起70多年和“年夜饭”相关的记忆,就像是在脑海里翻阅相片簿。

“辛苦当数六月闹,饭菜最好是过年”,关于大鹏新区葵涌客家年三十晚习俗,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丰盛无比的菜肴。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在年夜里如影随形的习俗。

过年过年,吃肉花钱

“自打记事起就在深圳,关于第一顿年夜饭的记忆,一定会有大人们忙碌的身影。”薛老说,“年夜饭又叫团圆饭,一家老小特别是包括长年在外打工做事、读书的青壮成员悉数到席。我是家里的老大,家里4兄弟最开心的,就是常年在惠阳行船的父亲能够回来过年。一家人都忙前忙后,就是对此刻团圆最好的注解。”

“过年过年,吃肉花钱”,说起吃食,葵涌当地人食用肉类的主角是猪肉,除此之外,还有白切鸡、三杯鸭、蒸鱼之类几十年来未曾更改过的主菜式。

“现在生活好了,蒸鱼都用石斑鱼、多宝鱼之类的,象征年年有余。虾也都是用的大虾。之前也有虾,但都是小虾米。”

“以前的年夜饭,经常都是自己杀鸡杀鸭。”薛老说,“靠近河溪的村子,人们喜欢到溪水边去张罗,既干净又利索。”河溪边大人们人影幢幢,说笑喧闹画面,深深地映在了他脑海里。

“我是家中4兄弟的老大,从能做事起,过年就负责杀鸡、贴春联,带着弟弟们一起干。现在住进高楼,一户才一副春联,很快就贴好。杀鸡也不用自己动手。”

这么多年,未改的还有傍晚开饭的习俗。俗话有说“朝冬晚年晏昼(中午)节”,即冬至节的饭餐早上吃,端午节的饭餐中午吃,年夜饭晚上吃。“但我们当地客家人年夜饭的开饭时间还是比平时的晚饭早得多,故说傍晚开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杯盏交错,笑逐颜开,开开心心共享盛宴。

年饭糕点,爆竹对联

“花开富贵财源进,星照平安好运来”,从十几岁起就开始帮别人写下第一副春联的薛老,在2024年还有不少春联的“接单”。自己的孩子们,也从来不用买春联,都是直接“上门取货”。

“毛笔字不敢说写得多好,但是在春联文学上,还是有一些研究的。”薛老笑道。

回忆起年三十的习俗,“下午三四点,各家门户都在一片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贴上红彤彤的春联和门神。”正如传统民歌所唱,“年三十晚过新年,满围哥叔贴对联。上厅贴着生贵子,下厅贴着中状元。”

饭前小孩、年轻人,饭后老大人,还会用“香水”沐浴,“柚叶、石菖蒲、番石榴叶等煮成水,温和还可以祛湿”。期盼着小孩洗了长高长大,老人家洗了添福添寿。“洗浴后就可以换新衣,穿新鞋。”薛老表示。

“派红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年夜饭后环节。”家长派给小孩用红纸包装的压岁钱,俗称“红包”或“利是”。

通常吃完饭天还未黑,小孩子们还会蹦跳着到户外嬉闹一番,秀新衣新鞋,玩烟花爆竹,个个兴高采烈,乐而忘返。

年三十晚要“守岁”,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吃些饼食果品。“炒花生、喜糕、元农(年糕)、米橙、油角仔是过去年夜饭里少不了的记忆,现在多了一些孩子喜欢的爆米花、朱古力、还有蛋卷等等。”

“守”到子夜零时,便点燃大串爆竹,以示“爆竹声中一岁除”,除旧布新,迎春接福,之后才会渐渐歇息。从年三十晚开始,要“点年光”,上半夜固然灯火通明,睡前保留一盏煤油灯继续点亮,象征“年光”,昼夜不熄。

“在大鹏生活了70年,这里绿水青山环境越来越好,而随着时代进步,饭后放无人机、野外露营、上天文台观星象又成为大鹏年轻人的新习俗了。”薛老笑着表示。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 张宇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