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起,随着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式启幕,中国古代青铜馆率先进入试开放,为观众呈现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
展厅入口
上海博物馆作为享誉世界的顶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全球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目前文物门类超过33大类,藏品总数超过10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14.5万件(套),拥有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展厅现场
据悉,新落成的上博东馆以全景式大格局,打造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更好讲述深厚的中华文脉。上博东馆珍贵文物的展出比例将从人民广场馆的4%左右提高到10.5%。
展厅现场
其中,青铜馆、书法馆、绘画馆、印章馆是海内外唯一的常设通史陈列,陶瓷馆、货币馆也是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通史陈列之一,与雕塑馆、玉器馆等八个常设展厅堪称八部“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
上博的中国古代青铜馆最早展出于1973年,为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馆。本次开放的东馆青铜馆为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本次改陈在陈列结构、展品选择、阐释说明、视觉环境等多个方面,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新迭代,展现出上博在收藏与研究方面“守正创新”“强基固本”的专业精神。其中,青铜器制作技术版块增加了多种技术手段内容,辅以多媒体视频、互动游戏、专题展示等,向观众直观阐释更多相关知识点。
守正创新的陈列结构
最新陈列共有八个板块: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融合期、复古期、青铜器制作技术。整个陈列精选500余件展品,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体系最完备的中国青铜器通史陈列。
青铜器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的“五期说”,是马承源先生对夏商周青铜艺术发展和分期的概括和总结,自1973年上海博物馆青铜器最早的陈列就开始运用,本次陈列沿用这一马先生的重要学术思想。
萌生期为夏代,此时的青铜器已经具有礼制内涵,标志着中国业已步入文明社会。育成期为商代早、中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流域多有发现,奠定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鼎盛繁荣的基础;鼎盛期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此时的青铜艺术辉煌灿烂,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高峰;转变期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艺术发展由繁缛转向质朴简率,耳熟能详的列鼎、编钟就出现于这一时期;更新期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此时青铜艺术再次出现高潮,青铜器区域特征明显。
东馆青铜馆在原有的体系上增加了两个部分:第一是融合期,秦至五代,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对青铜器发展的影响;第二是复古期,北宋至清中期,展示了自宋代以来仿造夏商周三代的复古礼器,反映了统治者倡导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对后世和东亚的影响。
板块内部也进行了调整:更新期青铜器原来是将所有器物按照器类陈列,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现细化为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草原文化单元;青铜器制作技术板块分为铜矿石的开采和冶炼、青铜器铸造技术、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复合金属技术、青铜器表面装饰及处理技术四个单元,时代也配合青铜展陈延伸至明清时代。
新增近百件展品
原陈列中的绝大部分展品将继续展出,如镇馆之宝大克鼎、牺尊、子仲姜盘等。同时新增近百件展品,包括夏晚期的绿松石牌饰和单翼铃、铸有早期青铜器铭文的甲壶、战国的商鞅方升、新莽的同律度量衡诏衡杆和诏版、北宋的大晟编钟、明代的喷水鱼洗等。
商鞅方升,战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
菱纹盒,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喷水鱼洗,明(1368—1644年)
阐释说明简明易懂
此次改陈,单元说明和器类说明的所有文字均更新为中英双语,生僻字皆标有汉语拼音。同时,青铜器制作技术部分增添多种技术手段,直观地阐释各种难懂的知识点。
视觉环境幽远宁静
展厅基本色调为深绿色,作为1986年在河南南路16号馆舍第四次改建时定下的经典色调沿用至今。改陈后的灯光照明将着重突出青铜器的庄严肃穆,使文物造型轮廓更优美、纹饰更清晰、观赏舒适度更高,同时渲染整个展厅幽远宁静的氛围。此外,展柜全部采用低反射玻璃,极大地降低了反光带来的干扰。
静雅的展陈空间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