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惠民利民无止“进”,以民政之为赋能高质量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通讯员 李羽中 文/图
01-29 11:13
收录于专题:民政要闻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近日,宝安区七届三次党代会召开,“进”字成为整个大会的关键词。大会提出,以宝安的“进”为全局的“稳”、全市的“进”做更大支撑。

刚刚过去的2023年,宝安区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践行“民政爱民、民政为民、民政惠民”的工作理念,惠民利民无止“进”。

据了解,宝安民政紧紧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发力,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让“养老”变“享老”,托起幸福“夕阳红”,在推动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中展现宝安民政担当、民政作为,以扎实的工作成效彰显为民爱民的深度、厚度、温度、精度和广度。“宝安民政2023十件大事”,正体现了宝安民政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民政之为、民政担当。

社会救助 扩围增效

率先完成全市首例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工作

建立多层次救助体系,将困难群众分为三个救助圈层,分别纳入基本生活救助圈层、专项社会救助圈层、急难社会救助圈层,层层入圈为改善基本民生筑屏障。全区共有低保户228户526人,低保边缘户8户28人,累计为低收入保障对象发放救助资金646.61万元;共有特困供养对象135人,发放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救助金445.78万元。率先完成全市首例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工作,实现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宝安区民政局组织开展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

“社工+义工”双工联动

“爱满宝安-暖城计划”救助微“光”点亮生活希望

作为传统“大救助”的有益补充,通过“社工+义工”联动机制,主动外出的形式参与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从“传统被动救助”向“主动发现救助”模式转型,2023年项目共参与外展服务717次,发动义工志愿者2151人次,寒冬送温暖,夏日送清凉,通过普通市民义工身份与受助人群建立深厚的互信关系,全年帮助26人成功返乡找到亲人,暖城计划凭借着丰富的社工经验和专业知识,解决了多例复杂个案,帮助受助人员摆脱困境,回归社会和重返家庭。

探索特殊困难老人 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三级联动真情守护“一老一小”

建立街道、社区、小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出台《深圳市宝安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3年版)》,明确“兜底保障、社会保障、服务供给、健康支持”四大方面29项内容,优化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环境,2023年全区完成1227户居家适老化改造,为全区老年人配备智能养老设备累计逾1000套。搭建宝安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率先实现探访工作全流程可视化,累计探访6472人次。全区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全覆盖,已有50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康签订“医养结合”合作协议,全区签约率达100%,为老年人提供个人护理、功能康复、疾病治理等整体性照护服务。为独居高龄老人配备毫米波雷达和马桶冲水传感器,有效保障独居老人的居家生活安全。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体,标准化、精细化落实各项照料服务。织密困境未成年人“保护网”,全年共救助困境未成年人135人次,完成全区499名困境儿童家庭走访慰问。

构建立体助餐服务网络

创新升级“智慧助餐”服务

创新推行社区老人“智慧助餐”服务,构建“社会餐饮企业助餐+中央厨房送餐+养老设施配餐”的立体助餐网络,鼓励“真功夫”“面点王”等符合食品经营许可的餐饮企业提供长者助餐服务,将15家餐饮企业纳入“长者助餐服务点”范围,实现长者助餐电子化审批、助餐补贴自动结算,老年人“刷一刷脸”点餐,或者用手机点击“送餐到家”,即可享受定制化品质美食,更可感受到家门口就餐的便利。

宝安区“智慧社区”成功入选全国案例

国家智能社区治理特色基地建设先行示范

宝安区被中央网信办、民政部等中央八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社区治理特色基地”(2021-2025)。宝安区“智慧社区”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3)”,被评选为“2023年数标指数全国典型实践50强案例”。创新数据赋能智慧社区机制被纳入宝安区2023年十大重点改革项目。整合社区党务、政务、服务、法务“四务”,推动96项便民事项可在社区办理,实现全区政务服务事项289项“秒批”、579项“不见面审批”、 259项“全区通办”。构建“1个智慧平台+N个应用场景”治理模式,建立“物联—视联—智联—互联”一网统管体系,实现在基层治理、民生保障、应急消防、政务服务等领域的综合感知、快速研判、高效处置。智慧“云喇叭”通过“云定向音响+智慧屏”实现社区宣传管理精准化、精细化。在社区广场安装定向广场舞音响,将原本喧闹的“劲舞团”转变成“静舞团”,创造社区数字新生活。

智慧“微实事”撬动“大幸福”

共建共治共享 美好宜居家园

结合宝安社区特点特色,建立了项目“择优入库”机制,创新完善区级项目库,因地制宜选取了20个具有宝安本地特色、适合社区居民需求、有良好社会效益的项目作为区级服务类项目库入库项目;探索打造“智慧民微”,建立“集中+动态”“线上+线下”问需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社区“民生微实事”的实施管理监督赋能增效。全区10个街道共已立项实施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2861个,投资金额2.42亿元,成效明显。

加强婚俗文化建设

宝安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业务量全市第一

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确保登记工作无违法、无错漏,登记合格率100%。坚持延时服务、节假日服务和“五心服务”,实施婚姻登记“全城通办”“跨省通办”,做好登记高峰期为民服务保障。2023年全区办理“跨省通办”11973对,占比42%,较上年增长43%,居全市第一。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积极应用“线上+线下”辅导模式,举办集体婚礼和颁证仪式,传递“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责任担当、互敬互爱”的婚俗新风尚。

深化生态惠民殡葬改革

安颐园被确定为广东省“节地生态型公益性公墓示范项目”

致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各墓园已实现生态墓区全覆盖,推进广东省“节地生态型公益性公墓示范项目”建设,打造殡葬文化示范基地,服务好人生“最后一站”。全面推进殡葬行业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以“宝安区生态葬公益活动”为契机,加大节地生态安葬推行力度,引导人民群众绿色文明节俭治丧新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筹建生命教育纪念馆,不仅呈现逝者人生足迹,也为群众提供纪念缅怀故人的场所,更好地发挥墓园尤为重要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

“宝安慈善”品牌彰显宝安大爱

石岩街道社工站成功创建省级优秀社工站

深入河源龙川和广西都安、大化、环江贫困村开展活动,发动10家社会组织与都安、大化、环江10个贫困村结对。组织召开宝安区社会组织“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动员部署会。在教育、医疗、助残、养老、救灾、疫情等方面发挥宝安慈善力量,在全市率先打造了系列宝安慈善地标和宝安慈善空间,推出“与爱同行慈善微跑”“公益慈善项目大赛”“慈善文化进校园”等特色慈善品牌项目,宝安慈善成果展亮相第十届中国慈展会。石岩街道社工站被评为省级“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优秀社工站,发挥标杆示范带动作用提质增效,全区各街道社工站(点)100%全覆盖,所辖区域困弱群体社工服务100%全覆盖,依托双百社工站(点)开展慈善超市暖冬慰问精准帮扶活动。

引导行业协会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市率先实现“一集群一协会”

根据宝安“17+2”产业集群布局情况,推动行业协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积极作为,组织召开行业协会商会招商引资动员部署大会和行业协会商会交流座谈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会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进行业自律、助力“双招双引”的积极作用。全年累计推动10个招商项目落地,成功纳统5.17亿元。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新的一年,深圳市宝安区民政局将用系统观念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引领,打造“闪亮宝安民政人”品牌;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打造宝安社会救助“升级版”;打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建立一本台账、深化两地管理、完善三级服务、加强四方联动”的“一二三四”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构建宝安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打造现代慈善创新发展高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探索社会组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提高殡葬服务管理水平,打造生态殡葬文化示范基地;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最美婚姻登记处”;加快民政“一老一小”设施建设,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产学研三位一体示范基地,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做好民政工作,不断续写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通讯员 李羽中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