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聆听他的“水泥钢琴”声
统筹 李岷 记者 罗婉 曾令松 摄影 成江
01-23 11:00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1月22日上午11点30分,晶报记者准时来到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接机大厅,采访从北京央视春晚彩排回来的深圳建筑工人易群林。最近几天,他收到“春晚等着你”邀请函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深圳街头弹钢琴出圈的他又一次冲上新闻头条。

这并非易群林第一次走红网络。去年4月,他和工友逛街时,曾路遇一台公益钢琴,便小试了一曲《梁祝》,引得旁人驻足惊叹。去年5月,老易作为受邀嘉宾,在自己和工友耗时3年建成的深圳市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演奏,再次引发关注。

易群林的微信名叫“热爱生活的老易”,生活中他就是这么一个乐观开朗的人。“这次去央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感觉像做梦一样,除了激动还是激动!”面对晶报记者的祝贺,老易丝毫没有掩饰内心的高兴,经历往返的舟车劳顿和在央视演播大厅的紧张排练,从机场推着行李箱出来的老易看不出有任何的疲惫,笑容可掬、和蔼慈祥的脸庞洋溢着喜悦。

老易与儿子易文理(左)从北京飞抵深圳机场。

“在央视演播大厅彩排的数个小时里,我恨不得眼睛都不眨一下,害怕错过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当然了,彩排了什么内容,我不能告诉你。”老易风趣地对记者说道,“接下来我会在深圳待两天,之后就会携家人回湖南岳阳老家,再从老家去北京参加2024年央视春晚”。老易坦称,他已经四年春节没回过老家了,“这次回去主要是探望家里的老人。”

此前,老易通过短视频向钢琴家郎朗表达了喜爱之情,“我是喜欢弹琴的建筑工人,很喜欢郎朗老师,有机会的话,我想郎朗老师能不能指导指导我。”视频发布后,网友纷纷帮老易喊话郎朗,而郎朗也在21日晚回应:“易大哥,看到了您的视频,为您热爱生活的精神点赞,感谢您的喜欢,也期待见到您!”当晶报记者将郎朗回应的消息告诉老易时,他表示很惊喜,还没来得及关注到这一个消息,双手合十连连感谢。

老易在宿舍的“水泥钢琴”前弹奏,是他每天最快乐的时光。

40年,一场钢琴梦成为现实

20年前,老易从湖南岳阳老家来到深圳,这些年,他基本扎根在光明区的建设中。“我基本什么活都干过,从服装厂、包装到水泥杂工。”学钢琴是老易十几岁时的事了,那时他在一个亲戚家中看到过钢琴,便迷上了这种乐器。“我在他家学习了2个月,但后面没条件了,40多年都没碰过钢琴。”

少年时对钢琴的热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老易的心中。在工地时,在吃饭时,四下无人之处,他就用指尖在饭桌上、在膝盖上轻轻敲击,模拟钢琴在键盘上游走的感觉。他不会看简谱,更不会看五线谱,只能反复地听,把谱子记在心里面。“弹琴的时候,闭上眼,好像音符就在眼前跳动起来。”聊起弹琴,老易是掩饰不住的笑意,“简单的曲子我要听3到5天,难的曲子听5到10天,现在会弹的接近300首曲子了。”

2023年4月,老易和几位工友在华强北刚做完工,一眼就被地铁站出口放置的钢琴所吸引。钢琴前坐着一位女孩子,老易上前小心询问:“请问这架钢琴可以弹吗?”老易一口浓浓的湖南口音一度让女孩误以为是他让自己弹,连连摇头,“我不会弹。”连问了三四次,对方没想到是老易想弹,赶紧起身。一首《梁祝》流转于长满老茧的手指间,过路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身着工服、戴着安全帽在街头弹钢琴的老易霎时在短视频平台火了。

老易的儿子易文理到现在还有点懵,感觉事情发生得很不真实。“看春晚过大年,最有年味的事儿之一。哪曾想到,我们这种普普通通在工地上干活的人会有一天走上春晚的舞台呢。”小时候,易文理就知道父亲会很多乐器,比如二胡、笛子之类,但第一次听父亲钢琴还是去年。“在一次从工地回家的路上,刚好遇到有一户人家买钢琴回去,卸货的时候,我爸就问能不能弹一下,对方说可以,他就弹了几首曲子,名字不记得了,就觉得很好听,我还拍了个短视频发网上,还挺多人看。”在易文理眼中,父亲平常总是嘻嘻哈哈的,弹琴的时候却感觉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沉浸在音乐里头,别人说什么聊什么,好像都与他无关似的,感觉天地之间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在老易不足4平方米的宿舍里,除了一张上下床铺,一张书桌,最显眼的则是一架灰色的“水泥钢琴”,这是老易去年10月从工地上捡回来的。“当时卖给废品站说最多20块,我心想要不自己把它修好算了。”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老易把裹着灰尘的88个钢琴键一个个拆出来打磨抛光,给琴身重新刷上水泥,在钢琴老师的帮助下,让这台旧琴重新发出了声音。现在这台琴是老易的宝贝,每天他都要在琴前弹奏两小时。

老易“火”后,易文理仿佛化身为他的经纪人,帮他处理各种媒体的采访需求,学着拍摄剪辑老易弹琴的视频。“我希望能够多分享一些老易真实的日常生活,之前也有一些公司想找老易签约要求直播带货,我们都没答应,因为我们觉得老易年纪大了,各方面都是经不起折腾的,商业性质太浓了我们都受不了。”老易的心态则很平和:“回到正常生活,该生活时生活,该工作时就工作。只是我想告诉大家,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梦想总会实现的。”

老易在施工现场。

走出国门的钢琴声

“如果一座城市有音乐的声音,就会不一样。”2023年5月在深圳出席某次艺术活动时,钢琴演奏家鲍蕙荞如是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许多人通过华强北街头钢琴的一个演奏视频,在网络上认识了老易。

老易的走红看似偶然,却蕴含着必然的机缘。

事实上,华强北的钢琴声已经飘扬了6年。2018年10月,华强北街道的管理者在辖区内一条930米长的步行街上,次第摆放了8架公益涂鸦钢琴,供人免费弹奏。几年来,这里的钢琴换了好几波。许多如老易这般喜欢钢琴的人,因偶然来到了这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乐章。还有更多的人,因为钢琴聚集在一起,成为了歌友、乐友、朋友。

孙永红正是这些华强北公益钢琴的运营负责人,当年接到这个任务时,她还在管理深圳乐器城。在街头放置钢琴的想法参考了国外用钢琴作为展览品的做法,没想到当这些钢琴放在街头时,它们的实用性超出了观赏性,让华强北的钢琴声越飘越远。

一年多前,晶报记者曾对华强北公益钢琴的故事做过一期深度报道,如今联系上孙永红时,她表示刚听闻了老易上春晚的消息,替他感到开心。同时,她第一时间告诉了晶报记者一个好消息:“历经几年的实践,华强北公益钢琴受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关注。德国博兰斯勒钢琴厂听闻华强北公益钢琴的故事,主动表示愿意为华强北提供一批新的公益钢琴,用新的彩绘技术以及钢琴烤漆技术提升公益钢琴的质量。2024年,这一批全新的钢琴将会到位,为深圳市民提供更好的体验感。”

这也意味着,在无数深圳爱乐之人的接力弹奏下,华强北的琴声也传出了深圳,飘向了国际。

孙永红透露,今年还有两个新举措。“一是将群众文化做得更加接地气,邀请一些名家名师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教我们的市民一些唱歌与发声的技巧。二是举办一些艺术节,因为德国是钢琴制造大国,希望通过一系列与钢琴相关的活动,助力深圳钢琴之城的建设。”

在孙永红看来,老易是深圳“草根”钢琴师的一个代表,“在这里,还有各行各业热爱音乐与艺术的人,有眼科医生,有盲人代表,有装修师傅,有卖手机的老板,有快递小哥……”

我们一般都觉得钢琴是进入金色圣殿的,但在深圳,它走向街头,走向了民间,让高雅艺术与群众文化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让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艺术的群众性与广泛性。

作为中国的创新型城市,深圳一直注重文化氛围的打造与建设。近年来,深圳在文化事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注重科技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推广。其中,钢琴事业更是深圳文化事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除了华强北这些供市民开放使用的钢琴,在深圳市中心、社区和城中村等多个地方,还有许多24小时开放的“黄房子”公益琴房。只需通过小程序或手机扫码提前预约,即可免费使用,而且还配套了手机教学软件,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练习。孙永红介绍,在华强北的街道上,这样的琴房也有两个。“开放的钢琴适合大家一起参与,可以一起弹、一起唱、一起跳;封闭式的琴房则便于放在小区里,不会扰民,可以享受安静的弹琴时光。”一动一静,一外一内的结合,让热爱钢琴的深圳人有了更多样的选择。

编辑 周晓飒

(作者:统筹 李岷 记者 罗婉 曾令松 摄影 成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