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聚力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01-19 09:1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把握新形势、勇担新使命,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中激发新动能、夺取新胜利、塑造新优势。”1月18日,光明区二届二次党代会召开,大会报告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总结回顾2023年工作成绩,谋划部署2024年工作。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城是光明最闪亮的名片,光明已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这样的信心和底气来自于日渐厚实的发展基础和光明人特有的闯劲、拼劲、干劲、韧劲。

当前,光明区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正日益成为大湾区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主战场。大会报告提出,纵深推进区委“1+2+3+4”工作体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光明科学城建设硕果盈枝 科研生态蔚然成势

回望2023年,光明科学城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正式实施,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投用,开展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超20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1%,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7.16%。

光明区创新活力全面释放,创新动能更加强劲。超算二期主体封顶,深圳医学科学院去筹设立并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运作,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等9个“大院大所”项目加速落地。光明科学城母基金成功发布,总规模75亿元的3支产业基金落地。全市率先出台海外引才专项奖励政策,集聚院士团队超20支、高层次人才2500余人。

2024年,光明区将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作为。

一方面,加快集聚世界一流创新载体,包括打造技术领先、开放共享的设施集群;布局建设梯次分明的实验室体系;实施“大院大所”赋能行动;支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另一方面,着力开展面向产业发展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包括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8%以上;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着力提升光明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

同时,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加快成果产业化载体建设。高标准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构建覆盖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大知识产权服务力度,构筑光明特色“人才金字塔”,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塑造光明特有的“科学IP”。

科研经济“成绩单”亮眼 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突破六成,未来产业产值增长超70%,规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双突破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增至751家、“小巨人”企业56家,入选“2023年全国工业百强区”……2023年,光明区科研经济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展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2023年,光明区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超五百亿,智能传感器成长为百亿级产业集群。未来产业企业数量增长100%,总估值超320亿元,准独角兽企业达9家。全年引进国药GE、海尔等优质项目超700个。释放产业用地超100公顷,供给优质产业空间超400万平方米。推出“光明店小二”服务品牌,创新“园长制”等服务举措,深化“拿地即开工”等服务模式,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万余条,近半数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4年,光明区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一方面,全力打造科研经济新高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形成脑科学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开拓科研经济新赛道,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做强优势产业集群上,2024年,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产业集群整体产值均迈上新台阶。在做大潜力产业集群上,2024年,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产值均实现攀升。

此外,光明区将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打造“总部+研发+智能制造”新范式的灯塔工厂。面向全球招商引资,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明确招商引资主攻方向,提升招商引资效率效益。全域统筹拓展优质产业空间,全年释放产业用地不低于55公顷。

民生幸福成色十足 魅力城区活力迸发

人心往之,城必兴焉。今日之光明,民生幸福成色更足:民生领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超七成,基础教育学位近17万座,千人床位数超4.2张,人均住房面积突破29平方米。

梳理2023年光明民生“答卷”,群众获得感提升。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近1.7万座,全区中高考成绩实现五连涨。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社区健康服务绩效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中山七院国际医疗中心开业运营。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一批高规格赛事活动成功举办。光明科学城人才港投入使用。全年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超1.1万套,启动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市率先实施“两床融合”试点,新增养老床位377张,新增幼儿托位1027个,社会保障温暖有力。

2023年,光明区城区品质加速提升,魅力城区活力迸发。贯通碧道、绿道、郊野径、远足径超350公里。科学城智慧公园等16个精品公园投入使用。全市率先建立数字化标识体系。空气优良率达历史最好水平,完成8个海绵城市典范项目建设。轨道13号线二期(北延)和6号线支线二期全线贯通,龙大高速光侨立交开工建设,东长路等34条道路全线通车。

2024年,光明区将用心用情抓好民生社会事业,在提升民生福祉上展现新作为。在塑造优质教育新特色上,争取更多市级名校牵头筹建区级教育集团,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双示范区”国字号认定。在打造医疗卫生新高地上,推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开业运营,加快中山七院二期等医院建设。

同时,在构建民生保障新格局上,光明区将打造“社区-居家-机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光明荟”建设,深化“两床融合”试点。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持续健全“弱有众扶”救助体系,用心用情用力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