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的几个关键点
李伟明
01-16 10:44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提要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最终还是要以时间来检验。时间终将还原一切。再能装的人,也装不了一辈子。

识人历来是一件难事。古往今来,看错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不管是智者还是贤人,都不敢肯定自己的眼光百分之百准确。诸葛亮在《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人性篇》说道:“夫知人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他在文中还提出了“识人七法”。然而,饶是如此,聪明如诸葛亮还是难免有用错人的时候,最典型者即错用马谡。开创中国封建史上空前盛世的唐玄宗,后期也同样因为识人的问题,被李林甫、安禄山之辈蒙了眼,导致大唐由盛转衰,自己也晚景不堪。北宋的王安石算是个大能人了,可他的变法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人不当。至于凡夫俗子看错了人,交错了朋友,导致不良后果才醒悟的情形就更多了。所以,人们不得不感叹:用人容易识人难,知人知面难知心。

对于普通人,不管他怎么伪装,危害性毕竟有限,有没识破他,未必很要紧。而在干部队伍当中,识人用人就特别重要了。我们经常感到无奈的就是,一些人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确实看不出其真实面目。而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其本来面目日益显现,这时大家可能已对他无可奈何了。特别是某些官员成为贪官之后,有人便不禁追问:当初是谁把他推上去的?为什么要推这样的人上去?

人的本性确实容易隐藏。但不管怎么装,如果真想了解一个人,识别一个人,并非没有办法。至少,这几个关键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个干部的品性。

群众视角也许是最理想的视角。有些人在上司面前,时刻不忘戴上“面具”。所以,作为上级,你眼中的那个下级,未必就是你以为的那个形象。但是,如果多向他身边的群众尤其是他的直接下属了解其人,便可能看到真相。没错,有的人,在下属面前,也可能会装装样子,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伪装,时间不会太长,因为他没这个耐心。很多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时,曾经有个县里的通讯员兴冲冲地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单位新来的一把手如何坦诚实在如何关心干部,大家都感到特别温暖特别幸福。但不出一个月,那个通讯员又告诉我,他们这个新领导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刻薄寡恩,说一套做一套,把大家整得苦不堪言。你看,时间一到,不就穿帮了嘛。如果某个官员在下级面前长期很有修养,很讲廉洁,很重实干,那么,这就不叫“装”了,人家那是来真的——即使他当初只想做做样子,但如果这个样子保持得久了,也会去“伪”成“真”。就像陈佩斯在小品《警察与小偷》中扮演的小偷,扮着扮着便真以为自己是警察,还替警察抓起同伴来了。所以,我一向认为,考察干部,一定要多听听群众尤其是这个人的下属怎么评价。下属才知道他是怎么做工作的,如何为人的。如果下属对其评价不高,这个人估计好不到哪里去。

掌权时候也许是最重要的阶段。很多人,身居闲职时,为人随和,谦逊低调,甚至表现得一身正义。但是,某天这个人身份变了,身居要职了,掌握实权了,这时,人们可能就发现他判若两人了。得意时分最易识人,权力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定力。人们常说:“一阔就变脸。”其实,做了官掌了权,更容易让人变脸。如果一个人身居高位而没什么变化,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可靠的,可以肯定他身处什么环境都能守住本心,不变色不变味。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飞扬跋扈、势利阴险之徒,等到他退下来之后,可能又变回面目可亲、待人友善的模样了。某地文学圈的朋友说过一例:某公“发迹”前,是个文学青年,常与文友在一起。扶摇直上之后,文友们以为他会关心一下文学事业,不料他反而把文学看得比什么都轻,从此与文友们行同陌路。及至若干年后退出领导岗位,他又找回先前那帮文友,与大家称兄道弟了。类似的情况可谓比比皆是,让旁观者感叹某些人的“能屈能伸,进退自如”。

利益面前也许是最有效的考验。利益观是三观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追求正当的利益,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逐利出“格”,性质就发生变化了。如何对待利益,折射人品高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正当的利益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这种丑陋行径必然出自下品之人。很多人平时豪言壮语慷慨激昂,但一旦涉及利益之争,完全判若两人,立马锱铢必较丝毫不让甚至不择手段。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谁行谁不行了。

时间主线也许是最可靠的路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最终还是要以时间来检验。时间终将还原一切。再能装的人,也装不了一辈子。如果经历了进退留转,胜败荣辱,一个人还没改变性情,那么,这个人就是最真实的。对他人认识上的误差,也需要时间来矫正。想起年轻时,曾有一位老乡因为对我所做的工作颇不理解,以至产生成见,我怎么解释也没用。及至数十年光阴过去,大家都到了知天命之年,有一次,他突然坦诚地对我说,以前确实把我想“偏”了,现在看来,时间已证明了很多东西,我并不是他当初想象的那么回事。由此,他断言,相信我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岗位,本性都不会发生改变。这话让我感动。我想,别人对我,我对别人,何尝不是要靠时间来下结论?只有时间足够火候,才能真正看清楚一个人。所以,识别一个人,还得看其一贯的表现。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纪委)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李伟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