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科技与人文 铸就城市文明典范
管宁
01-16 10:30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提要

一种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是科技与人文协调融合、携手共进的结果。深圳依靠科技创新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和科技高地,深圳还依靠文化立市创造了“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等人文殿堂,深圳既以科技硬核推动经济发展、构筑文化发展物质基础,又以人文软件赋予科技文化内涵、规导文明发展走向,二者协调融合、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出城市文明的华美篇章。

深圳图书馆北馆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胡蕾 摄

科技始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与动力,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生产力新一轮的解放,也意味着文明图景的崭新变革。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科技率先引领发展从而影响其他领域变革的历史。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知识传播方式,极大促进了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指南针的发明极大提升了人类交往与拓展的能力,推动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延续千年的手工劳作方式,开创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新途径;此后原子能、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文明步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阶段。

科技与人文:照亮城市文明地平线

科技革命的每一次跃进,都有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使城市文明形态与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不仅带来生产力的提升与社会财富的增加,而且孕育和形成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得文明形态朝着更符合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方向演进。

科学精神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支撑。没有勇于探索、不懈追求、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就难以实现科技创新、技术发明。科技的进步除了要遵循科技发展本身的内在规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与制度环境,需要优化与厚植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把科学精神的内涵明确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在科学精神的涵养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文明发展水平不断跃升,令世人瞩目。

科学技术是文明发展的物质动力与支撑,人文精神是文明发展的文化内涵与伦理支撑,科学精神内涵于人文精神之中,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相辅相成、携手并进,共同造就人类文明的辉煌。

科技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巨大的财富,科技也可以造成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甚至生态系统的崩溃;科技可以造就一批世界级大都市,科技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瞬间毁灭一座城市。人们如何以关爱人类、关爱自然之心去运用科技,如何以合理有效的方法和制度确保科技的发展造福于人类,而非破坏生态、危害甚至毁灭人类,就需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这也是人文精神之于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深层价值与本质意涵。

科技造就了现代城市的完善设施与系统功能,提升了物质文明水平,人文赋予了现代城市以人性温情与人伦秩序,提升了精神文明水平。科学精神推动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而人文精神不仅能规约科技发展的方向,而且能赋予科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城市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是科技与人文相互融合、携手并进的结果。唯有如此,才能使现代城市的地平线辉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之光。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致力于科技与人文携手共进。面对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历史使命,深圳在科技与人文的共舞中奋辑笃行、勇立潮头,展现出多彩多姿、魅力独具的耀眼身姿。

硬核与软件:融合发展的深圳探索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这种年轻不仅表明深圳作为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时间上的相对短暂,而且表明深圳作为新生大都市的无限活力。活跃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这座城市保持生机的源泉;浓厚的人文精神,是这座城市充满魅力的根基。一种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是科技与人文协调融合、携手共进的结果。深圳依靠科技创新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和科技高地,深圳还依靠文化立市创造了“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等人文殿堂,深圳既以科技硬核推动经济发展、构筑文化发展物质基础,又以人文软件赋予科技文化内涵、规导文明发展走向,二者协调融合、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出城市文明的华美篇章。

以先进理念推动科技发展。科学体现着人类认识世界、把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运用必须符合社会文明的有序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什么样的理念倡导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不仅决定着科技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更关系到科技发展的路径与走向。以何种观念与精神促进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本身就蕴含着人文意识与文化观念。事实上,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理念与价值立场,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以包含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倡导与推动科技发展,是深圳科技与人文协调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科学首先是求真、求是、求实的,科学又是求索、探究、发现未知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充满竞争与挑战,要占据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绝非易事,需要有符合科技发展的制度设计、社会氛围与人才成长环境。深圳以其开放包容、勇立潮头、敢闯敢拼、开拓创新这一充满人文意识的城市精神,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文化环境。开放包容不仅体现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质,也是互联网时代全球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宏观背景。相形于其他国际大都市,深圳的开放包容更加透彻入里,不论五湖四海,“来了就是深圳人”,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气象;深圳的科学精神更加浓郁深厚,鼓励拼搏开拓,大力倡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体现出务实求真、立足前沿的大胆探索精神;深圳的创新意识更加强烈突出,激发创新创造,体现出 “敢为天下先”的无畏勇气与担当。没有这种独特而鲜明的价值取向、文化立场、人文品格,就不可能形成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氛围与土壤。

以人文精神涵育科学精神。科技发展关键在人才。具有适合各类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与环境至关重要。人文精神的要义在于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人伦情怀与文明水平。倡导阅读、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深圳,既为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培育提供了丰厚土壤,也为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能动性与创造力提供了机遇条件。

科普文化是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直接关联着科技人才培养与创新氛围的形成。深圳最新制定了《深圳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全面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系列规划行动,竭力构筑与优化科技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公共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密切关联着科学精神的养成。深圳坚持倡导全民阅读,拥有逾千所公共图书馆,获得“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等荣誉。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不断完善文化品牌体系。文化产业能借助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以文化消费的形式有效传播人文精神。深圳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文化+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使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新兴文化业态,人文与科技携手拥有更好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深圳以系统思维着力推进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整体发展。为全方位、立体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圳组织实施生态筑城、山海连城、公园融城、人文趣城四大行动计划;致力于构建城市高效运转和人文景观丰富的人居环境,探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圳发展模式。

涵纳与创化:迈向典范的未来之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科技与人文携手并进、协调发展,必将造就出充满生机活力、充盈人文气息的和谐社会与文明城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历史使命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上,深圳进一步凝练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奏响了创建现代城市文明典范的时代强音。

强化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科技与人文携手创造的城市文明,是以整体、综合的文化形象呈现出来,而人们也往往是借助城市文化形象来感受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形象是人们对一座城市文明发展状态与文化氛围的整体认识与印象,是城市人文精神的凝练与表征,是城市的“金字招牌”。城市文化形象主要由文化景观、历史底蕴、文化行为、标识体系和城市精神理念等构成,塑造文化形象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形象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提高产业、消费各要素的增值能力;文化形象还是一种软实力,有利于促进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

新时代深圳精神是深圳文化形象的价值内核,也是体现深圳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内在标尺。深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借助与依托深圳构成文化形象的有形与无形的三方面要素,即城市文化景观(包括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工业遗迹景观、文化遗产景观、城市商业景观、赛事体育景观等),城市文化行为(包括社会秩序、文明规范、人际关系、治安状况、管理模式等),城市文化主体(政府行政形象、企业社会形象和个人行为形象),有规划、有组织地实施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同时梳理与挖掘深圳的文化标识,以数字技术赋能、设计创意提升,促进系统性构建、跨领域融合、全媒体传播,高水平塑造深圳城市文化形象,助力城市文明典范的构建。

涵纳万方构筑聚才高地。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崛起的深圳,天然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基因。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文化兼容并蓄;深圳人拥有全球视野,文明交流互鉴;深圳人立足前沿,引领国际潮流。面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深圳也面临激烈的科技竞争、文化创新、教育提质、人才提升等一系列新挑战。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深圳要力求占据制高点,持续强化科学精神涵养,进一步优化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制度体系,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开辟与世界先进科技研发机构与杰出团队交流学习新途径。在文化创新领域,持续强化人文精神涵养,创新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不断提升公民文化艺术修养;充分利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富有活力的知名文化企业,重点聚焦原创性、精品化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高科技重点攻关与普适性技术提升相结合,持续优化、细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与行业人才引进政策,全面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吸引杰出人才的制度与社会环境,打造融涵万方、外向开放的世界级人才高地。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管宁)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