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炒股也未必赚钱,是许多屡败屡战的散户们聊以自慰的借口之一。不过,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理查德·塞勒却爆了个冷门:塞勒与他人联名的基金公司旗下的一支基金在过去19年内取得了超过800%的收益,按年化收益计算与巴菲特的基金也旗鼓相当。塞勒还因为曾经在电影《大空头》中客串出镜,被国内网民谑称为“会炒股的好莱坞演员”。
然而,塞勒的炒股经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从股民心态来说,国内股市近两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市场炒作氛围并不浓厚,股民对来自美股的赚钱经不太关注;从公众舆论来说,“经济学家炒股也亏钱”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偶尔有一两个“反例”也改变不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于是乎,看到这么会赚钱的塞勒,大家也就一笑而过,顺便羡慕一下他的好运气。
其实,“经济学家炒股照样亏钱”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整体上炒股还不如普罗大众,要用实证数据来验证这个命题恐怕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只不过,名人经济学家炒股失利的例子太多了,人们难免先入为主。如美国货币主义学派奠基人费雪、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获得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却在股市里输光奖金的库普曼斯与康托罗维奇,还有开量化基金先河的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管理团队内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家罗伯特·莫顿,最后却因为折戟股海成为股市投资的经典反面案例。
经济学巨擘大腕们也会失利,并不必然说明金融与投资理论的研究探索没有意义,相反,是提醒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保持敬畏之心。用投掷飞镖或着猴子选香蕉的方式随意选出的组合可能会侥幸赢了投资基金经理,类似的故事普通人只是引为笑谈,对于专业投资者却是苦涩的警醒: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完全理解了市场。
关于塞勒,有趣的一点是,他研究的领域——行为经济学,或者更具体来说,是行为金融学——颇有争议,常常被一些自奉正统的经济学家们施以冷眼。究其原因,传统经济学是建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之上,而行为经济学却背离了这个传统,认为人是存在认知缺陷的。塞勒虽然在行为金融学上建树颇丰,但他并非行为经济学的首创者。力挺塞勒的经济学家席勒是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就曾因《非理性繁荣》一书而闻名。而对于“动物精神”的研究,更早可以追溯到大名鼎鼎、同样是投资高手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身上。
笼统来说,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可以说是倚重理性分析和数据计算的传统经济学的产物。擅长投资并为国王学院等多家机构管理基金的凯恩斯就是长期投资的信奉者和倡导者,但是,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他在投资中显然也关注到了市场情绪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塞勒旗下的基金,其投资理念是利用市场对消息产生的行为偏差进行投资。在操作上,该基金着重研究市场情绪、偏爱小盘股,听起来和爱追涨杀跌的散户们如出一辙,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理念恰恰是基于认知缺陷而对普通投资者的颠覆,从市场对基本面的矫枉过正或者反应不足入手,“反向”操作牟利的。从正统,到“反正统”,学者们的探索丰富完善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揭示了股市“炒作”不能不重视的一条规则:投资没有教条,对于市场的探索和认知是没有止境的。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