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美术馆展览“时间的狂喜”现场
在新媒体时代,年轻人对艺术到底有怎样的解读,他们如何将艺术与科技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带着这样的问题,由胡斌、富源策展的“时间的狂喜:重塑认知的媒介”正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两位策展人以各自的视角,提出对当下年轻艺术家的实践的观点与看法,邀请了十一位(组)年轻艺术家参加该展览,并针对主题委任一组表演装置作品。
呈现年轻人的艺术面貌
何香凝美术馆展览“时间的狂喜”作品
“年轻”常常与科技相联系,同时又指向未来。在此次展览中,年轻人是绝对的主角,他们分别是aaajiao 、陈轴、方迪、郭城、林科、刘佳玉、刘野夫、郝经芳&王令杰、张文心、郑源、周岩。
翻开他们的简历可见,参展的年轻艺术家都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大都拥有良好的海外教育背景,他们频繁在世界各地进行艺术实践与参加展览,呈现出中国新一代年轻艺术家的独特面貌。
在策展人胡斌看来,这一代年轻人生活在新媒体的时代,在科技越来越多的影响生活的当下,他们试图不同的艺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回应“时间、科技与艺术”之间复杂的关系。
胡斌认为,新技术很多都是以时间为概念,包括影像、数字技术,但时间在新技术的环境中可以加速、减慢,但同时在一种极端的情绪底下又可以变得浑然不觉,好像进入了一种时间停滞的状态。所以选择用“时间的狂喜”来作为展览的主题。但胡斌也谈到,这个展览不是“唯技术论”,强调高科技,而是我们无法回避身处在一个技术环境的事实。策展人富源觉得,此次展览本身,是通过对时间的抵抗形式来回应媒体技术的环境,这些抵抗形式有很多种,包括记忆、追忆、替换。
深圳大学美术馆馆长陈向兵分析认为,80后这一代艺术家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除了接受中国的艺术教育,其中不少也有不少海外留学的背景,因此他们关注的焦点往往与时代的潮流接轨,更能敏锐的察觉到全球艺术的趋势。他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展览能看出当下的一批年轻艺术家以科学的角度来呈现艺术,将艺术与具体学科结合起来,这无疑对艺术家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如同新媒体技术本身需要艺术家掌握新媒体的知识与经验,没有具体学科的专业基础,很难理解或呈现艺术。
艺术与科技的一次“对话”
何香凝美术馆展览“时间的狂喜”透出简洁风
这次以科技为主题的展览,处处都透出一简洁的科技风。一走进展厅,就能感受到此次展览的“科技”属性。此次展出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影像或装置,因此整个展厅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分别以厚重的幕布隔档,以保证每一件独立作品声、光、电等效果的呈现。
譬如,徐文恺的视频装置作品《柱》与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合,身份的焦虑促使我们找到了新的角色——用户(user)。艺术家以此身份为背景,利用图形学的编程软件(proessing)在桌面上绘制一座柱,每绘制一块,就修改一次电脑的系统时间。既可以前往未来的时间,也可以回溯历史的时间,一种无限又有限的矛盾状态正是我们在面对身体和媒体交融瞬间的现实心境。
何香凝美术馆展览“时间的狂喜”现场
刘佳玉的《凝固的暗流》将“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方法论,来关注“新”媒体本身,以技术作为入口,通向对技术本体的批判。她将激光、烛台、烟雾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件作品中,甚至希望观者参与到作品中来。刘佳玉觉得,当科技再定义了我们生活的时空关系,当科技为艺术建立新的维度,我们应该反思当下语境中每个人所扮演的更复杂的角色。
何香凝美术馆展览“时间的狂喜”现场
郝经芳和王令杰创作的《星空》非常有意思,这件作品比照着展览空间的尺寸,几乎截断了整个展厅,沿着空间的地面,一块由展览地点往下直至地球另一侧天穹顶部的几何形星座轮廓,被黒砂和白砂所覆盖。从这个几何形的一侧到另一侧,黒砂逐步变为白砂,随后又渐变回黒砂。围绕着作品走动的过程中,观众会观察到颜色渐变的层次,以及砂粒从各个角度对光的反射,如同浩瀚宇宙中的星辰,发光并且细微地变换着位置,而白砂仿佛横亘宇宙中的银河。在现场,整件作品给人以深邃无边的震撼感,而组成它的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材质。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31日。
编辑 刘桂瑶
编审 韩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