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年三十将是未来几年里最后一个大年三十了,从2025年起,将连续5年没有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到底去哪了呢?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
“没有大年三十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2022至2051年中,没有大年三十的年份有14年,概率接近50%。”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说。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即初一;包含节气冬至在内的农历月为农历十一月。这两条规则,就确定了农历月的划分和月序安排。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
朔日的确定是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的,太阳和月亮的视黄经相合(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刻的月相,被称为“朔”,“朔”所在的一天为朔日。而且朔望月周期本身也长短不一,所以年三十时有时无并无明确规律可循,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不期而遇的惊喜。
但无论“大年三十”在不在,我们的传统节日除夕都一直在!
(综合来源:新华社、新华网)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