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356期|“考研热”降温,理性的回归
晶报APP 晶报记者 伍岭
2023-12-26 09:06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在这个寒冬时节里,考研也降温了。

据报道,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人,较2023年减少了36万人,是自2015年以来连续8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后的首度下降。

因为是“首度”,所以格外引发关注。人们自然会猜测考研热下降的原因,有人认为研究生不再有就业优势,有人认为出国留学分流了考研群体,还有人认为高校提高了保研比例致使考研人数减少……原因自然很多,但我们要看到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从2015年开始一直保持高位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长率为15.8%。其中,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41万,2021年377万,2022年457万,2023年达到474万。

但有心人可以发现,实际上从202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增长乏力中就能看到下滑迹象,2023年仅比上年增长17万人,增长率为3.7%,和2022年增长80万人、增长率21%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2024年报名人数的下降并不令人意外。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副主任王传毅就认为,“此次报考人数减少36万,波动比例不到1/10,属正常范围。”

既然是正常范围,那还有议论的必要吗?其实考研热的降温折射出的是某种社会观念的转变。

《2020年研究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核心竞争力。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该报告勾勒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凭,在就业市场“脱颖而出”。

但近年来,众多研究生涌入就业市场,形成人才“管涌”,加大了高学历者的就业竞争,在挤压本科生就业机会的同时,考研大潮也自然热了起来。但从媒体最近报道的一些事例中可以看出,目前企业相对于学历,更看重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据《解放日报》报道,东华大学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2024届毕业生肖露拿下学院秋招的第一签,进入了一家高科技公司。而企业看重的就是她曾是进博会志愿者、抗疫志愿者,又在多个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上获奖,社会经验丰富。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黄婉萍近日签约万华化学集团,企业看重她在大学期间没有局限于课堂,而是积累了两次化学化工的实习经验。

这样的例子不少,说明毕业生开始分析考研的出路与自身特色等问题。当然理性的背后有诸多复杂因素,其中也包括教育结构的调整,这其中,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改革被重点提及。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国家支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硕。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学术硕士,什么又是专业硕士。简单来说,学术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专业硕士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多所高校“步调一致”延长专硕培养年限,从两年延长到三年。此举也提醒了应届毕业生,如果读专硕就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成本。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不划算,而放弃考研意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家会同样看重学硕与专硕,学硕将服务于理论高度,专硕将在就业市场上被逐步证明,其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产教融合的一大特色。

与其说教育结构影响就业结构,不如将考研的理性看作一次对社会在探究性、创新性、技术性上的有利调整。

放眼世界,中国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口比起美英两国仍有不小的差距,数据显示,每100人中,中国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口不足2人,美国、英国均在10人以上。此次考研热的降温,不是说国内就业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降低,恰恰相反,理性的回归是为了更合理地分配高层次人才,使其更具活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图欣赏:


来源:晶报APP

记者:伍岭

编辑:李一凡

(作者:晶报记者 伍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