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论见 | 评论员文章开头的十种写法
2023-12-21 15:48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薛世君

【摘要】作为一种常见的评论文体,评论员文章的开头怎么写,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本文探讨分析了以骈句俳语、名言诗句、核心观点、新闻事实、直接引语等为开头的十种写作方法,以期总结提炼评论员文章开头的写作经验,为提高评论员文章写作效率和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评论员文章 开头 写法

评论向来被认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特别是评论员文章,代表媒体机构发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权威性。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俗话又说,万事开头难。评论员文章的写作也是如此,第一句话怎么写,直接影响整篇文章的风格和气质,格外重要。一篇千字左右的评论员文章,如何谋篇布局,怎么阐述观点,往往有规律和经验可循。以笔者十几年评论写作工作的深切体会来说,评论员文章开头的写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十种:

一、骈句俳语开头法

一句契合评论员文章主题的骈句,既有简洁凝练的形式美,又有短促明快的节奏感,还能体现整篇文章的氛围感。比如,《人民日报》2023年3月28日的评论员文章《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藏篇章》,开篇第一句话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见证沧桑巨变,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奏响恢宏乐章”。以文采飞扬的骈句,奠定了全篇文章的基调,呼应了“写在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四周年之际”的写作背景,十分契合该篇评论的主旨。

人民日报2022年5月11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一文,开头一句“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也是较好契合了“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文章主旨。同样是围绕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大会这一话题,《河南日报》2022年5月11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开头用的是骈句“青年与祖国双向奔赴,青春与时代交相辉映”,表达的同样是鼓励青年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观点。南方日报2022年6月24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最深切的体会 最宝贵的经验》,开篇所用对偶句“奋进的脚步,必将迈上更高的台阶;成功的实践,必将收获宝贵的经验”。也很好地体现了总结成就、鼓舞干劲的表达意图。

以骈句俳语开头,不仅能体现评论员文章的庄重严肃,也能代入一种昂扬奋进的舆论氛围,因此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评论员文章开头方法。

二、名言诗句开头法

评论员文章开头的骈句,一般以公文体的形式出现,有现代感。而名言警句用在评论员文章开头,则可以体现一种厚重感。

《河南日报》2023年5月27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变“丰收在望”为“丰收到手”》,开篇引用的是东汉政治家、文学家王符《潜夫论·叙录》中的名句“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引用这句古语,既呼应了全文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观点,也直接表明了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简洁有力地引出了文章后续的相关论证。

《河南日报》2022年7月29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砥砺绝对纯洁的政治品格》,开头化用的是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诗句,以“肝胆皆冰雪,万象为宾客”开头,恰到好处地以诗词名句阐释了“绝对纯洁的政治品格”的重要性。

《河南日报》2022年4月15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筑牢国家安全的坚固防线》,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主题,引用了汉代扬雄《长扬赋》中的名句“平不肆险,安不忘危”作为开头;《河南日报》2022年7月8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开头引用成语“风成于上,俗化于下”,论述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名言诗句开头,不仅可以增添评论员文章的文采,更为关键的是,很多名言、警句、诗句,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经典,其中蕴含着强大的思想性、观点性和逻辑性,且为人所熟知。用在评论员文章开头,自带思辨力和说服力,具有“开私服”“加外挂”的奇效。

三、核心观点开头法

在评论写作尤其是大型政论或长篇述评的写作中,以核心句前置的形式进行观点引领,是一种让文章结构清晰化、层次分明化的有效手法。

比如《人民日报》2023年4月15日的评论员文章《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了阐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两个新格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结论,以“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作为第一句话,开篇就以鲜明的观点,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起到了统摄和奠基全文观点的效果。

《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新时代塑造新青年》,开篇第一句话是“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直接呼应了“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最蓬勃动力”“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的主旨观点。

《河南日报》2022年2月9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开篇第一句就摆明了核心观点——“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南方日报2022年8月23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是用一句话开宗明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四、新闻事实开头法

“新闻由头+观点阐述”的文体结构,是时评的基本范式,优点在于事实观点并重。先叙述紧接着再评论,表达效率也比较高。评论员文章也经常采用这种行文结构,先简述新闻事实,点出要评论的对象,然后再展开论述,显得“师出有名”,论有所指。

“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顺利举行,李家超高票当选。”这是《人民日报》2022年5月9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爱国者治港”新实践 选贤举能开新篇》的开头;“金秋时节,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揭牌”是《河南日报》2022年9月27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的开篇首句;“最近,深圳市光明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使用信用证方式,缴纳了一笔接近亿元的电费”是深圳特区报2022年6月29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营商环境改革:看“药方”更看疗效》的开头……在简要叙述完新闻事实后,文章下一步的选择自然就是依据这个由头,展开相应的论证。

以新闻事实开头的评论员文章,往往是为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典型现象配发,时效性比较强,重在阐释新闻背后的重大意义,或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引述新闻事实时,往往简明扼要、点到为止,文章重在评与论,而非传达消息动态。

五、会议文件开头法

与引述新闻事实比较相近,会议的召开或文件的发布,也经常是评论员文章写作的由头和契机。

《河南日报》2022年8月3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开篇就点明文章是为会议配发——“7月31日,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学习心得体会,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南方日报2022年7月8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坚定扛起广东责任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也是缘起于一次会议——“7月6日,全省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干部大会召开。”这样以会议开头,意在直接说明此后文中所评所论,皆是为阐释宣传此次会议的精神,为贯彻会议精神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重要文件的发布,道理也是如此。南方日报2022年5月17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高标准高要求加强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开篇点出了一个文件——“近日,广东省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并紧接着强调了这份文件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解放日报2021年7月16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抓住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开篇首句话为“期待已久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昨天正式公布”。说明文中所论,皆源自这份重要文件。

评论员文章以会议或文件开头,目的性和指向性就会十分明显,评的是会议或文件的重要性,论的是贯彻落实会议或文件精神的必要性,一般会根据相关精神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来完成对重大会议或文件的内容精神阐释、舆论氛围营造和落实要点提醒。

六、领导讲话开头法

并不是所有的评论员文章都具备很强的时效性,需要当天配发或第二天配发,经常会有阶段性主题和长线话题,需要通过报道策划组织系列评论。这个时候,没有恰巧发生的相关新闻事件,没有适时召开的相关会议,评论的开头就可以选择引用领导讲话要点。

比如《河南日报》2022年6月29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清廉政府提质重在简政放权》,开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既开启了“清廉政府”的话题,也论述了清廉的重要,并引出接下来的一系列论述。

用领导讲话作为一篇评论员文章的开头,意在凸显话题的政治性和重要性,可以借用领导讲话中比较提纲挈领的观点性表述,来增强文章的思辨性和权威性,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和引导力。

七、直接引语开头法

通讯、综述或者述评之类文体,经常采用直接引语的方式增强文章的对话感和生动感,以直接引语作为评论员文章的开头,也能取得相近的表达效果。

《人民日报》2023年6月5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篇就引用了一句话——“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开头,并随即评价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进而展开全文的论述。开篇引用的直接引语,既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有引出主题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人民日报》2022年7月29日至8月4日刊发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系列评论员文章,以及2022年1月1日至1月5日刊发的“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启示录”系列评论员文章,每篇评论开头,均引用一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话,统一采用直接引语开头的方式,凸显了鲜明的策划意识。

以直接引语开头,既能通过挑选契合文章主题的精准语句,巧妙地呼应文章的核心观点,又能增强文章语言的生动性,还能起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

八、文学描写开头法

偶尔用文学化的笔触加以点缀,往往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人民日报》2022年7月14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汇聚两岸力量 共促融合发展》,主题为第十四届海峡论坛,文章开头便是一句文学化的环境描写——“7月的八闽大地,万木葱茏,生机盎然。”南方日报2022年10月14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感悟伟大成就 汲取奋进力量》,写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之时,开篇也比较类似——“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花团锦簇。”

以文学描写开头,既能为板正的评论员文章增添一丝舒缓的感觉,也能在枯燥的说理论证之余增强文章的文采,关键是还能为整篇评论营造一种契合主题的氛围环境,增强评论主题的仪式感和亲和力。

九、形势分析开头法

在评论员文章的惯常架构中,形势分析一般出现在倒数第三段,“提要求”之前说一说形势、摆一摆客观条件,铺垫下一步的立论背景,常由“当前”二字引出。但具体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将形势分析判断前置,放在文章开头,产生一种“娓娓道来”的效果。

《人民日报》2022年5月1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疫情要防住 经济要稳住 发展要安全》,第一句话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既引出了“做好经济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的分析,也为“疫情要防住 经济要稳住 发展要安全”的观点做了必要的铺垫。

解放日报2022年4月7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抗疫第一线,每个党员每个干部,都要随时出征》,第一句话是“眼下正是上海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紧要关头,也是检验上海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时刻”。这样就简明铺垫了当前面临的疫情防控形势,也让“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的观点呼之欲出、顺理成章。

《河南日报》2022年4月30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开篇也是以一句“随着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做形势分析,进而论证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提出“着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加速隆起”的观点。

以形势判断分析的方式开头,可以通过摆出评论主题的时代背景,奠定论述基调,不仅可以为整体的论证过程做充分的铺垫,更可以营造一种必要性、紧迫感和责任感,让论证过程显得“语重心长”,使核心观点“呼之欲出”。

十、故事典故开头法

讲故事不是消息、通讯的专利,评论也可以。

《河南日报》2018年6月19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壮哉,愚公“绿”山!》,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古老传说里,老愚公叩土垦壤移大山……”,用愚公移山的典故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引出济源市“当代愚公”们通过实干、苦干绿化造林的事迹,论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河南日报》2016年6月14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开头讲述的是烈士申亮亮的故事;2016年8月3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把英雄精神化为进取力量》,开头讲述的是救火英雄王锋三进三出火海救人的故事。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引出论题,引申出要论述的观点。

故事可载道,亦可以明道。评论员文章讲故事的过程,也是传播作者思想和观点的过程。在写作评论的过程中讲一则恰到好处的故事,可以为文章注入一股活力,也可以让评论观点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观点的传播力。有时候,一则故事胜过一堆枯燥空泛的大道理。

作者薛世君系河南日报社新闻评论中心副主任、评论员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