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论见|视觉、互动、社交:吸引青年用户的三重体验

2023-02-15 14:2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本文通过对读特客户端在满足青年受众视觉体验、互动体验、社交体验等需求所做的探索进行研究,以期对主流媒体如何吸引青年受众,传播主流价值观有所启发。

□ 万晖 张会

随着符号消费的崛起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融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受众,作为当下和将来的文化消费主力军,几乎占据网络受众的半壁江山。如何吸引年轻人是当下主流媒体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读特客户端在满足青年受众视觉体验、互动体验、社交体验等需求所做的探索进行研究,以期对主流媒体如何吸引青年受众,传播主流价值观有所启发。

【关键词】青年受众   创意   年轻化   互动体验

知名学者麦克卢汉称:媒介即信息。若想理解一个时代的人群,你无法忽视他们正在使用什么样的媒介。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20—49 岁网民占比为55.6%,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同时,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71亿,占网民整体的74.7%。[1]为避免引起歧义,本文提及的青年受众,是指49岁以下的中青年。

青年受众作为伴随着计算机、电子游戏、音乐播放器、手机等新媒体技术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他们看待事物视角独特,注重个性化表达;重视互动交流和情感体验,抗拒一味灌输观点和态度的说教,更加接受比较柔和的舆论引导方式;网络休闲参与度高,熟悉并惯于使用网络流行语,对网络文化的感知和传播更具优势[2]。他们所期待的互联网阅读体验是无缝、流畅、个性化的,并且掌控权充分在自己手上。

根据后台数据显示,读特客户端用户45岁以下占比近七成。读特客户端通过在视觉体验、互动体验、社交体验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满足青年受众的需求。

一、可视化创新:形式新潮,风格新颖

随着新信息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也发生重大改变,一个不同以往的全新传播格局已经形成,多重压力倒逼主流媒体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的数据新闻及可视化,正是这股新闻创新风潮的代表之一[3]。

(一)数据新闻有美感、有温度。

碎片化传播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分散,良好的视觉体验成为吸引受众的关键要素。在满足受众视觉体验上,读特客户端进行了数据新闻长图、科普趣图、科普动漫等多形式的探索。读特客户端“特有数”品牌专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年轻网民了解时事热点、熟悉深圳本土文化的传承,把有意义的主题讲得“有意思”。专栏用数据叙事,通过色调、版式、风格等可视化形式营造氛围,根据主题灵活采用创意图表、动态长图、短视频动画、信息地图、时间线、人物关系网等多媒体元素,交互式设计增强故事的贴近性和沉浸感,让数据有美感、有温度,让受众有共鸣。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的长图《特有数 |“圳”惊!这个国家级非遗居然在深圳》,以时间、数字为轴展现深圳214项非遗背后的回忆杀。引出深圳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政策体系,带网民一起了解“圳”给力的文化遗产保护。

(二)短视频踩热点、抓亮点。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短视频用户使用率达90.5%[4]。“读特第一线”作为读特客户端的深度报道视频专栏,从深圳出发,聚焦粤港澳动态,关注国内外热点,用故事讲述真实生活,《想要遇见“世另我”?读特记者带你体验“元宇宙”》《上车!记者带你体验无人自动驾驶》等报道,聚焦当下新生代受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元宇宙”“无人驾驶”等,每期视频不超过2分钟,配音配乐节奏明快。“科普视界”专栏,以科普为目的,伴随大量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简单易懂的具体形象,把复杂的抽象概念表达出来,通过移动端渠道进行广泛传播。

(三)条漫“软化”“硬”新闻。

条漫打破以往单独、四格或连环的形式,是一种全新的漫画形态。条漫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通过多页拼合的方式组成长图,并以人们浏览网页的习惯从上至下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既符合移动端操作模式,也能提升用户体验。[5]读特客户端2020年9月1日推出的《原创条漫 | 我们都一样》,通过因意外失去行走能力的小朋友与一位轮椅叔叔的温暖对话,展示深圳在尽力保障他们的无障碍生活、普及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方面的做法。条漫产品或视角新颖或温馨共情,长图配色、角色的选取都符合青年受众的兴趣点,容易引起共鸣。

二、沉浸式互动:娱乐减压不失文化内涵

青年受众大部分已经走向社会,其职业规划、婚恋压力、工作压力、健康压力等一系列现实压力凸显,成为代际群体中压力最大的群体。[6]“生活压力感”和“被剥夺感”较为强烈,抗拒一味灌输观点和态度的说教,更倾向于用娱乐和戏谑的方式表达意见和看法。这种以情绪为主导的方式,要求新闻产品的设计和传播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体验。

(一)H5游戏重互动、强娱乐。

游戏体验型的传媒产品增强互动性、娱乐性,注重用户体验,激发用户对产品的热情和兴趣。迪拜世博会期间,读特推出动漫小游戏《深圳er云游迪拜世博会》,网友可根据提示定制自己的专属卡通形象,选择性别、表情、发型、服装、鞋子等元素后,一键生成卡通形象,再进一步选择世博会背景图片,即可生成云游世博会的海报,增强网友云游迪拜世博会的沉浸感。

(二)防疫产品年轻态、幽默感。

沉浸式互动可使受众专注于特定空间中的信息传播,获得一种超时空的泛在化体验。疫情期间,根据市民重点关切的问题,读特客户端推出融媒产品——H5专题《送给深圳er的最新防疫锦囊》,专题页面简洁精炼,背景音乐舒缓干净、“超人大白”的动漫形象温暖接地气,易于吸引网友的注意力。产品涵盖市民日常疫情防控相关的所有内容,实用性强、传播范围广。“安心出行”“核酸采样”版块实现信息24小时滚动更新,也有效保证了生命力,不会成为一次性产品。《最新防疫锦囊 | 心理健康篇》加入漫画、海报的“幽默”元素,鼓励市民以积极的心态抗疫,另附上心理健康电话等信息,方便用于心理求助。

(三)网络直播现场感、在场感。

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受众不仅需要“一见钟情”的视觉体验,还需要亲临现场的真切感受,及“我在现场”的存在感。如果媒体的网络直播,只是把过去的电视直播小屏化、轻量化,不能传达出用户所期待的现场感和人们的在场感,即使投入的资源再丰富,制作再精良,恐怕也难以满足青年受众的需求。2022年2月21日,读特客户端推出直播《全城速冻 暖意融融 读特第一线直击深圳核酸采样点“御冷魔法”》,直播场景的寒冷让人可感可触,人人都可能是直播故事中的一员,现场感、代入感强。

三、体验式链接:提高用户黏性

青年受众熟悉并惯于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休闲参与度高,对网络文化的感知和传播更具优势。在体验时代,主流媒体仅仅关注于内容的生产与形式的创新,已不能满足青年受众需求,还应更多关注情感连接,通过增强体验感与参与度,来增加用户的好感和满足感。读特客户端通过语言年轻化表达、“鹏友圈”参与分享、周边产品的设计实践,打破了年轻受众对党媒“严肃”“高冷”的刻板印象,在社交网络上吸引了大量粉丝。

(一)年轻化表达,让有意义的主题“有意思”。

青年受众排斥过于教条的新闻基调,喜欢浏览轻松、有趣、草根等娱乐化的内容,乐于接受非正式、真诚的观点,这要求主流媒体用年轻人听得懂、愿意听的社交化语言传播资讯。2021年读特客户端推出了系列黏土定格动画《深圳红》,创新红色主题的叙事表达,把有意义的深圳红色文化的传承主题讲得“有意思”。推文《高燃179秒!东纵“神枪手”勇救美国飞虎队大兵》,大量使用当下网络“金句”,如“神枪手人狠话不多”“一名神枪手的自我修养”“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等话术,语言幽默风趣,塑造了刘黑仔这位政治觉悟高、军事能力突出的抗日志士形象,其英勇事迹深入人心。读特团队大量运用海报、花絮、预告,与网友在评论区互动频繁,收获了一票“刘黑仔”的“迷弟迷妹”。

(二)线上线下活动,服务赢得归属感 。

青年受众的网络社交需求,是指通过使用互联网来与其他个体建立联系,从而获得归属感。参与和分享,是彰显个体存在感与归属感的手段,也是建构自我形象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道具”。相应地,媒体不再只是人们用来认识世界的渠道,也是用来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认知,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本的一种渠道[7]。读特客户端的UGC平台“鹏友圈”集纳了一群优质个人创作者,内容题材包罗万象,有聚焦当下、记录时代的“身边城事”,有贴近生活、五光十色的“寻味美食”,有专注个性、看点十足的“鹏城创造营”“科技酷玩”“青春校园”……各个圈中集纳了各路达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动态和活动内容。平台还组织上百场线下、线上活动,激励新老用户参与活动赢奖励。在这里,用户之间通过分享建立社会形象,获得好友的点赞和回应,满足对自我认同的追求。

(三)创意周边设计,有趣有品有用。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人们的个性化意志已经有了和专业媒体意志相抗衡的资本。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可通过打造风格化鲜明的品牌形象吸引特定用户群,增加用户黏性。读特客户端除全力打造“小泥人工作室”“特系列”(特有数、特想问、特上镜……)等品牌专栏外,还加强推出周边产品,如公仔、本子、茶杯、台历等文创产品。微信表情商店推出“特小喵”“来了就是深圳的虎”“来了就是深圳鲸”等多个表情包产品,深受青年受众喜爱并活跃用于虚拟聊天场景。读特积分商城有精心设计的便签本套装、读特小泥人环保手袋、读特深圳红笔记本等,激励用户发帖、点赞、评论。参与互动的积分可兑换读特礼品或生活日用品,让读特品牌效应传至百姓日常生活。

作者万晖系读特客户端传播协调部总监

作者张会系读特客户端传播协调部编辑

参考文献

[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16316167385836.html,2022-02-25.

[2]赵联飞.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行为的代际差异[J].中国青年研究, 2019,(02):65-72.

[3]楚亚杰,胡佳丰.交互式可视化新闻的“阅读”:一项基于受众体验的探索性研究[J].新闻大学,2019,(05):59.

[5]叶锡燕.基于5W模式下的条漫传播分析[J].东南传播,2019(5):115-117.

[6]郑雯,乐音,桂勇.网络新生代与网络社会心态:代际更替、心态变迁与引导路径[J].青年探索,2022(02):40.

[7]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245.


(本文刊于《新传播》杂志2022年第五期)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