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350期|“第一学历歧视”为何成了一堵墙?
晶报记者 余梓宏
2023-12-11 08:54

“‘第一学历’是我的伤疤。”日前《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报道《困在“第一学历”的年轻人:打破那面隐形的墙》,受访者林奇(化名)本科就读于省内一所“双非”院校,好不容易拼了命考上了“985”的研究生,应聘时却仍然被第一学历不够优秀所阻挡。一些岗位明晃晃地标注着:“各学历层次所在学校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这篇报道很快冲上了微博热搜,证明了有相关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法治日报》不久前也曾发表了专题报道称,虽然有些企业并没有明确第一学历的门槛,却会在面试的过程中明显让求职者感受到“第一学历歧视”。受访者李敏(化名)就表示,每当她说出本科毕业院校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面试官意味深长的眼神,和匆匆收尾再无后续的面试结果。甚至有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HR(人力资源管理者)直言:“简历只写研究生学校、不写本科学校的,一律默认第一学历不达标。”显然,在很多企业看来,第一学历已经成为哪怕不直说也会隐性存在的用人标准。

新京报评论称,“第一学历”歧视由来已久, 用人单位招聘时,对求职者的学历“上查八代”屡见不鲜,哪怕是顶尖名校毕业的博士,只要“第一学历”非“211”“985”院校,也会被拒之门外。有网友发出了尖锐的追问:“第一学历是永远的伤吗?”有网友吐槽称,“第一学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

“一考定终生”这样陈旧的观念,已经被诟病了不知多少年。但现实中很直白存在着的第一学历低的歧视,仿佛又成了这一观念非常现实的注脚。新京报上述的评论文章中也指出,第一学历歧视会将就业压力向基础教育阶段传导,进一步加剧高考的“内卷式”竞争。在强调教育“减负”的当下,更应该首先在职场上破除落后的人才观念。

《中国青年报》在上述话题的报道中指出,为了摆脱“第一学历”的烙印,像林奇这些就读于“双非”院校的学子已经开启过一轮“自救”,那就是通过考研进入评价更高的学府,用“最高学历”拉平差距。林奇表示,考研最难的部分是对抗学校里松散的学习氛围,为此他住进了考研宿舍,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同时不断寻找各种经验作为借鉴,最终才得以成功“逆袭”。

对比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而言,孤军奋战的考研更需要个人有进取心态和自律的学习能力。如果光凭第一学历这一标准去检视一个人的能力与价值,一刀切地去漠视这些学子在成长道路上的不断自我磨炼,显然是有失公正的。

打破第一学历歧视这“一堵墙”,是为了让求职者都有公平交锋的权利。林奇想要的公平,不过是“能通过每一次专业相关的简历初筛——哪怕只是获得一个用‘海选笔试’证明自己的机会。”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上,每个人都应该有重新证明自我的机会。在漫漫的职场路上,这样的机会显然也十分重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图欣赏: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