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力作《燕东园左邻右舍》:讲述52户人家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2023-12-07 13:07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近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燕东园左邻右舍》由单读和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

徐泓,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1998年前从事新闻工作,高级记者,曾任中国新闻社新闻部副主任,北京分社社长。1998年以后,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出版专著《大人物 小人物》《我所珍惜的:30位北大传媒人访谈录》《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等。

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曾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她出生于燕京大学燕南园59号,从1946年深秋在她出生一百天时搬家至燕东园40号,至今一直住在燕东园,是这个园子里仅此一家的老住户。徐泓说,“我有责任为这个园子、为这些小楼留下一份追索与记录”。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讲述了“历史建筑”燕东园22栋小楼在1926—1966年间52户人家悲欢离合的故事。

这本书是对一代学人的缅怀与致敬: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磨难;而他们的求索历程,也侧面反映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一些学科的设立与发展史。如对以往较少涉及的理科,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气象学、数学等,还有命运坎坷的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学等,都有见微知著的启示。

这本书也是一份珍贵的情感记忆: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还有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书斋里的日常生活。

本书装帧精致,内容丰富,篇章页配有9幅不同造型的小楼钢笔素描图,每栋小楼后附有1926年至1966年的住户名单和85幅各家在燕东园小楼的珍贵留影。章后还附有220多个人物注释,为解读相关的往事打捞一批可能已被遗忘的学人。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