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救两命”:90后军医的“战位故事”感人肺腑
深圳特区报记者 唐光明 通讯员 时羽龙 文/图
2023-12-06 19:07
收录于专题:国防特报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冬日鹏城,依旧烈日当空,红花岭训练场上,武警深圳第一支队战士们的训练如火如荼。

“梁医生!有人晕倒了!”随着一阵急促的喊声,正在训练的战士们快速聚拢在一起。不远处,武警深圳第一支队机动一大队卫生所医师梁正正在组织战场救护课目训练,听到呼救声,他立刻站起身来,拔腿向人群跑去。

冰冷的跑道上,战士小余平躺着身体,双眼紧闭,面色苍白。见梁医生来了,大家立马向他讲述事情经过,原来是特战一中队在组织跑步训练时,战士小余在跑步过程中突然倒地、不省人事。

梁正点点头,双膝跪地,手指迅速贴上小余的颈动脉,发现晕倒的战士小余已经失去意识,甚至都没有了呼吸和心跳,他心里咯噔一下:“必须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梁正焦急地说道。

“一下、两下、三下……”梁正双手垂直交叉,叠放在小余胸前。他喘着粗气,一边在心里默念节奏,一边用力向下按压。经过AED除颤抢救3个循环后,小余渐渐恢复了心跳和脉搏,嗓子里发出呻吟声。这时,急救车赶到,战友将小余送往医院。两天后,小余康复出院。90后军医梁正又一次从死神手里夺回战友的生命。

时间回到今年5月。新兵小王在班长的搀扶下走进新训点卫生室,卫生员判断是轻度中暑,紧急消暑处理后,小王的体温、血压等各项指标逐渐恢复。

几分钟后,梁正回到卫生室,看到虚弱的小王正准备离开,急忙拦了下来。

“当时,我第一眼看到小王就感觉他脸色不对,但用额温枪测量,体温并不高,和普通中暑不同,很可能是热射病的症状。”不出所料,在聊天询问中,梁正发现小王的意识开始错乱,体温骤然上升到39.5℃,情况特别危急!

“坏了,是热射病,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常!”梁正沉着冷静,立马进行降温处理,用冰帽冰衣,酒精大范围降温,同时,联系急救车将小王送往驻地医院治疗。“如果不是梁医生判断准确,果断正确采取措施,小王的发热就有可能隐藏到晚上发作,导致处理不及时甚至危及生命。”新兵班长说。

在梁正的耳边,经常回响着卫生队队长李亮低沉的嗓音:“战场在哪里,我们的战位就在哪里!”。与其他军医不同,2013年,18岁的梁正参军入伍,通过考学进入军校学习医学。2年的士兵经历,让他亲身体会到一名军医对一线官兵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救死扶伤的担当。

为了把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用在基层一线的实践中,毕业回到部队的梁正,主动申请去任务重、训练苦的机动大队。“那时,听说梁正主动过来还有点不太相信,对他能不能发挥好驻点医生的作用,也犯嘀咕。”机动一大队教导员宁健明说,刚到机动一大队没多久,一腔热血的梁正很快就被浇了一盆冷水。

“任职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每天就是发发药、导导医、打打杂,有时甚至没有几个战士愿意来找我看病。”在以年轻官兵为主体的基层部队,日常训练中病例相对单一,大家似乎对这位刚上任的年轻医生很难建立起信任。为了踢开“头三脚”,梁正拨通了支队卫生队队长李亮的电话。

漆黑的夜晚中,李亮队长耐心倾听着电话中梁正的懊恼和后悔,并语重心长地对他安慰劝勉。“你为什么想到基层去?”“我们肩上担负的是生命的重量,战场在哪里,我们的战位就在哪里!基层一线是我们军医的战位,我们应该走上训练场帮助官兵主动防治。”

此后,梁正调整心态进入角色,每天泡在训练场为大队官兵进行训练风险筛查和评估,并观察他们的训练习惯和运动特点,总结归纳后集中官兵组织热身防护学习。此外,他还不断加强对紧急突发、危及生命的热射病、心脏骤停等训练急重症情况的研究学习,先后申请保障3批次新训点卫勤任务,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好评。

“平时保健康,战时能打赢。”正在为战友进行理疗的梁正介绍,今年这2次成功的抢救,得益于该支队依照总队“医训结合、健康防护”训练伤防治工作模式,结合基层实际和官兵现实需求,不断加强基层卫生所理疗室建设,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一线卫勤人员的救治能力,有效建立起“医学检测、筛查评估、早期识别、科学组训、诊疗康复”的军事训练伤防治机制。

“前方遭敌袭击,3名战友受伤,立即前出救治。”实战化卫勤演练中,作为卫勤分队指挥员的梁正带领卫生员连续奋战,在危机四伏的战场判别伤情,匍匐搬运,救治伤员。“仁心仁术、为战为兵,是卫生队队魂,也是我的目标。”置身演兵场,梁正内心的战位观更加清晰。

编辑 王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唐光明 通讯员 时羽龙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