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美术研究论坛”在深圳举行,15位专家为湾区美术建言献策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3-12-06 13:2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日前,由深圳市文联、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指导,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办的“2023·中国美术研究论坛——以深圳为案例的湾区美术”在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举办。此次论坛内容丰富,研究角度新颖,显示出当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创新精神。

论坛开幕式由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副主任杨晓洋主持,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在致辞中,对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做了总体评价,并介绍论坛的主题和意义,希望专家学者们建言献策,从不同角度促进深圳美术研究的发展。

本次论坛由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研究收藏部主任陈君担任项目负责人,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担任学术主持,邀请相关领域15位专家学者,聚焦湾区美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此次论坛的多位学者以独特的视角提出湾区美术研究的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当下的学术研究、创作与认识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坛现场

上午的论坛由陈向兵主持、尚辉评议,梁江以《开放时代的印记——大湾区美术资源的几点考察和思考》为题,对大湾区几个重要美术馆的馆藏资源进行分析,对湾区美术如何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郑工在《“开放”与“互动”的深圳美术》中对深圳美术提出了民族、个体、前沿三个特征,同时也分析了澳门美术发展与内地的关系。胡斌在《驳杂的群落与破碎的共同体——广深当代艺术群落现象》中阐释了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群落与生态面貌,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群落和自我组织的关系和多维面向的探析。冀少峰在《湾区美术发展的未来趋势--以深圳为例》中介绍了湾区艺术机构和艺术品牌,认为应发挥机构自身作用,整合已有文化品牌,增进国际交流,加强美术的国际性与当代性。张新英在《从移植到造血——深圳版画生态略观》中认为深圳版画是在移民文化的城市文化发展格局中,得到从浅层的作品表述到深层的精神追求的逐步完善,一步步完成由移植到造血的本土化进程。李若晴的《文化立市,美术先行——深圳美术三十年历程回顾(1980-2010)》从发展历程,从美术机构、创作队伍的壮大与形成,重大美术活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深圳美术前30年的发展。陈妤姝的《马戛尔尼使团图像里的湾区》以马戛尔尼使团所绘制的中国图像为基础材料,从图像视角观察清廷对第一支英国官方访华使团所采取的种种外交策略。

论坛现场

下午的论坛由陈君主持,冀少峰评议,陈向兵在《空间的再造——关于深圳抽象艺术的叙事》中阐释了深圳抽象艺术家们的表达路径及表达逻辑。毛少莹的《深圳非国有美术馆发展现状及管理扶持政策思考》结合专项调研成果,简要回顾深圳非国有美术馆的发展历程,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黄丽平的《浅谈深圳与中国当代摄影》介绍了深圳及湾区美术馆机构为当代摄影所举办的活动案例,阐述中国当代摄影在深圳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及其对大湾区摄影艺术的推动作用。聂晓梅在《从深圳设计四十年看中国当代设计观念演变》中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分析,梳理了深圳设计从1980年到2020年的发展历程。郭延容在《“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衍变与推进》中介绍了双年展产生的背景、展览的立意、历届展览主题的变化和延续,以及对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肖芳凯的《星丛、展链及演化:深圳油画的三重视角》梳理了深圳油画的线索,创作群体、展览实践和消费模式的历时性视角。刘天明通过《从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谈水墨现代化的艺术探索》的阐述,认为水墨的现代化探索不仅是每个艺术家个体的追问,更是时代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必然,对于今天中国画创新型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尚辉以《深圳在湾区美术发展中的学术方位》为题,就论坛学者讨论的湾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与新的视角,以及以湾区美术为背景的美术类型、创作生态等案例进行总结性点评,认为深圳美术是湾区美术发展的新动力,推动着湾区美术进一步走向国际。

学者发言结束后,杨晓洋介绍了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为传统水墨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转型所做的工作,力求从新的起点促进深圳美术事业的升级与创新,从而把握当代美术的发展趋势。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贺佳艺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