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381万“红马甲”绽放城市最美“志愿红”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思
2023-12-05 00:00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今年9月,一片“志愿红”亮相第十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一号展厅,以“青春深圳·志愿者之城”为主题的展位吸引了众多市民朋友驻足观看。在深圳,无论在机场车站、大街小巷,还是在大型赛事活动中,总能看到一群活跃的“红马甲”:他们是交通出行的“引导员”,是街道社区的“调解员”,是应急救援的“先锋队”,还是展会赛事的“生力军”。他们不分年龄、身份,将爱心的暖流汇入城市文明爱的海洋。

12月5日是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随着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的推进,深圳注册志愿者达到38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0%,领先全国并达到世界发达城市水平。如今,越来越多的深圳青少年也穿上了“红马甲”,无私奉献精神代代相传,以高质量发展擦亮“志愿者之城”靓丽名片,让城市文明之花绽放最美“志愿红”。

最先锋:多个首创开全国志愿服务之先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

深圳是全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源地之一。1989年,19位深圳志愿者在团市委设立的维护青少年权益服务中心推出青少年信箱,随着时代发展又开设了热线电话,为青少年分忧、解疑,维护其合法权益。

深圳是中国内地最早开展志愿服务的城市,从建立内地首支志愿者队伍,到设立内地首个法人志愿者组织——深圳市义工联,出现第一批国际志愿者,从诞生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第一张电子义工证、第一批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到全国第一个系统化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

30多年来,深圳志愿者从最初的19人发展壮大到如今的381万人。深圳志愿服务事业创下多个全国第一,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探索了一系列有益经验,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模式。

“到达目的地后,受助人真诚的感谢与灿烂的笑容,让我们觉得汗水与辛苦都是值得的。”深圳市地铁义工联合会第三组“最后一公里、出行无障碍”项目负责人黎位霞说。

深圳市地铁义工联合会是国内首个轨道交通行业志愿者法人团体。十年来,他们为搭乘地铁的市民提供问路、候车咨询等服务,还同时提供助残、助学、义修等服务。

今年“3·5学雷锋纪念日”,团市委联合深圳巴士集团创新推出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巴士。

与城市共发展,暖意满满的“红马甲”成为城市文明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2011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把志愿服务提升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和2015年分别召开“志愿者之城”建设大会,制定出台建设“志愿者之城”指导性政策文件,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推动深圳屡开志愿服务全国先河。

深圳大运会期间,新城市广场成立深圳第一个志愿服务站。从此,站长汪克莉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投入到深圳各类大大小小的赛事展会中,队伍人数越来越多,服务对象越来越广。

如今,深圳市志愿者联合会赛会展会组发展成约1万人的队伍。志愿者全面参与国际植物学大会、世界政党大会、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冬奥会开幕式深圳分会场、上合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等重要赛会活动,并为高交会、海博会、文博会、慈展会等展会提供服务保障。历次活动中,志愿者占工作人员比例1/4以上。每年超过80万人次志愿者依托全市志愿服务站点开展志愿服务,用爱心引导点亮城市文明创建之光。

自1999年起,深圳志愿者连续25年为高交会提供志愿服务。

最暖心:敬老爱幼助残扶困谱写大爱

30余年来,一位位最美志愿者涌现,陈观玉、高敏、许凌峰、李泓霖、高正荣、曾柳英、邱月娥、孙影……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被广为传颂,面对爱、敬、诚、善、勇的考验,他们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有深圳无偿献血次数最多的——

高敏是中国第一位器官捐献协调员,参与全国首例多器官捐献、全国首位未成年人捐献亲属器官。2022年4月10日,高敏成为深圳首位无偿献血次数达到400次的献血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时间达8万小时。

有“瓷娃娃”的风雨守护者——

从2015年开始,为了帮助“瓷娃娃”这个患有成骨不全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特殊群体,龙华区福城街道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吴鹏水自学护理知识,起早贪黑到汽车站、火车站、机场,免费接送从外地来深求医的“瓷娃娃”。吴鹏水曾接过一位从安徽赶来的“瓷娃娃”,由于股骨骨折,她只能躺在汽车后备箱,历经16个小时跨越1400公里来到深圳。“能帮就帮,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求医途中感受到爱和温暖。”吴鹏水说。

有帮助流浪人员找到家人“让爱回家”的救助者——

孔祥玉是龙华区可可沙龙党群志愿服务站负责人。2018年,龙华可可沙龙志愿者协会成立“让爱回家龙华工作室”,不定期开展“让爱回家”流浪救助公益活动。多年来,可可沙龙志愿者以“反向寻亲”模式帮助了147名流浪人员找到家人并成功团聚,打动了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加入这场爱心接力。“因为多救助一个流浪人员,就少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孔祥玉坚定地说。

还有勇挑重任的退伍军人企业家——

“每次穿上‘红马甲’,我就有一种光荣感、使命感和幸福感!”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永道生态集团董事长钟立钊创业成功后,始终心系战友。他在永道集团设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关爱基金,开展“拥军快乐行”“青年公益行”等关爱行动,他还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任、彰显担当。

志愿精神犹如星星之火,在鹏城早已成燎原之势。

志愿服务参与人群逐渐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延伸,涵盖赛事展会、生态环保、应急救援、法律援助等20大类30多个项目。“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被评为“深圳十大观念”,“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成为耳熟能详的城市流行语,“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崇尚志愿者”成为深得人心的城市风尚,融入城市血脉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代深圳人中薪火相传。

最环保:创新治理新模式助力“绿美深圳”

目前,深圳正在着力打造“志愿者之城”升级版,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逐渐转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近年来,志愿服务在环境保护、文明创建、公共服务、助老扶幼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力补充和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2017年,团深圳市委开展“河未来,益起行”志愿服务活动。坪山区龙田街道义工联的唐治红牵头成立了龙田护河义工队,成为一名“河小二”。起初他完全没有治水经验,后来在日积月累的巡河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看、二闻、三拍、四传”的巡河要诀。如今,在他的组织引导下,龙田护河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20人发展到500余人。

“深圳的环保治理理念充满了魅力,社会各界力量都积极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让我深受感动。”中国志愿者河长学院执行院长、深圳市志愿者河长联合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关媛苑说。

2019年深圳成立全国首个地方性法人志愿者河长组织——深圳市志愿者河长联合会后,又首创生态环保领域“地方政府+专家智库+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建立起志愿者河长、河小二、护水骑兵、大学生治水联盟、红领巾河小二组成的“五位一体”志愿服务队。培育和孵化志愿者河长论坛、联盟、学院、联合会和基金,建立了个人、组织、阵地、载体、资金的全链条参与模式。

城市治理成为全民参与的“交响乐”。

深圳还成立了全国首个以海洋环保为使命的非营利组织。深圳湾公园蓝色海洋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沿着海岸线开展净滩行动;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志愿者服务队致力于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践行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育模式。

“希望将来‘到梅沙看珊瑚’能成为深圳的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从2012年起,“80后”志愿者、深圳梅沙原居民杨旭聪带领“水下小分队”在梅沙海底种珊瑚,如今已完成2万余株珊瑚种植。作为深圳市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的发起人,杨旭聪致力于海洋环保、珊瑚普查、海上义务救援和海洋文化推广等志愿活动。

未来,深圳将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志愿行动,不断创新治理新模式助力“绿美深圳”。常态化开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等生态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志愿服务站,打造红树林湿地保护专业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志愿服务进驻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在全市碧道、绿道、郊野径远足径等广泛建立志愿服务站点,推动各级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公园治理、花事花展、科普教育、物种保育等生态建设公共服务。

最专业:夯实智力支撑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今年9月,“幸福菜园”志愿服务基地负责人方欣怡参加了2023年深圳市“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令她欣喜的是,项目最终荣获了特等奖。方欣怡说,赛后她还接受了深圳市志愿者联合会组织的提升专业效能的培训。

深圳市光明区打造“幸福菜园”志愿服务基地,开发出适配的志愿服务模式。

2023年是“益苗计划”大赛创立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深圳共青团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持续发掘、扶持、推广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益苗计划”筛选、培育出来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各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深圳志愿服务打造了质量标杆。

“这次大赛让我看到了深圳志愿服务团队的专业担当、创意无限、传承延续。”大赛现场评委、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员徐宇珊认为,深圳用“志愿红”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新格局,不仅有情怀、有温度,更有成效。

志愿者队伍专业素养越来越强。

近年来,围绕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志愿素养提升、专业志愿服务技能等内容,团深圳市委面向新注册志愿者、骨干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针对性开展课程培训。全年共开展志愿者培训2811场,培训志愿者17.9万人次,极大提升志愿者专业素养。

接下来,团深圳市委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理论研究、服务培训、课题调研、项目孵化工作,做大做强志愿者学院,将其建设成为深圳的“志愿者培训中心”和“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推进深圳志愿服务培训系统化、规范化,打造集通识知识课程、专业志愿服务理论课程及现场实践课程为一体的全方位课程体系,全面增强各行业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和专业度。

基层治理志愿服务专业水平越来越高。

目前,深圳志愿服务深耕民生领域,立足交通疏导、医疗救护、垃圾分类、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19个专业化领域,组建102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形成了以“志愿服务组织为主、市志联协调支持、全市志愿者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下一步,团深圳市委将联合职能部门发展心理干预、法律援助、婴幼托育、生态建设等专业志愿服务组织,立足医护人员、执业律师、教育工作者等群体发展专业志愿者。加强对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吸纳培育,探索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有力的法治保障。今年团深圳市委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立法,全面厘清志愿服务主体的法律定义、权责关系、服务范畴。推动《关于深化“志愿者之城”改革的实施意见》列入市委深改委改革计划,制定9方面40项具体举措,完善深圳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法治建设、组织体系、支持保障。

“志愿者礼遇计划”关爱百万“红马甲”眼健康,为深圳志愿者眼健康提供专业医护服务。

最国际:“红马甲”走出国门搭建友谊桥梁

非洲加纳小伙弗朗西斯、最美志愿者索菲亚、“深圳2022年度十大志愿者”斯图尔特……深圳涌现出一批国际志愿者。目前,4399名外籍志愿者已成为深圳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志愿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深圳的志愿服务文化已经发展到成熟的状态。”弗朗西斯在深圳生活已有18年时间,他说,深圳志愿服务的制度化经验值得他的家乡学习和借鉴。

“走出去”“引进来”,近年来,团深圳市委积极以志愿服务为纽带,率先践行“志愿者外交”。深圳青年志愿者走出国门,活跃在国际志愿服务舞台,用温暖搭建国际友谊的桥梁。

2021年,南科大学子邓春丽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是深圳首次入选的3名学子之一。今年南科大又有4名青年学子入选该项目(2023-2024年度),他们将赴联合国组织驻相关国家的有关机构开展国际志愿服务。“在联合国工作之余,我总会跟伙伴们介绍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方面的突出成就,分享我在深圳做志愿服务时的趣事。”邓春丽说。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马甲”。团深圳市委持续推动深圳志愿服务国际化发展,组建国际志愿服务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奔赴全球各个角落,用无私奉献传递深圳志愿精神。

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石欣曾经参与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他也是一名志愿者。今年2月9日,深圳公益救援队前后两次派遣了23名队员奔赴土耳其参与地震救灾。他们分秒必争,为受灾民众打开生命通道。这是自深圳公益救援队成立以来,第5次代表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力量执行国际救援任务。

未来,团深圳市委致力于不断深化志愿服务湾区融合与国际交流。策划深圳国际志愿服务发展论坛,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开展国际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推动构建国际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打造深圳志愿服务文化国际峰会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品牌,探索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联盟落户深圳,拓宽深圳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合作,以志愿精神为纽带,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发布QQ志愿者公益形象,打造志愿服务新IP。

(图片由团深圳市委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