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年力量|在源源不断的“双向奔赴”中,让世界读懂欣欣向荣的中国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3-12-03 23: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从近年来雅思考试的成绩上来看,中国学生的真实国际交流场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能自信地运用英语表达自我、传递文化、理解多元世界。”在12月3日的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专题论坛“故事为桥:青少年与读懂中国”上,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考试业务发展主任余菁维指出。

这场专题论坛,来自中、英、美、白俄罗斯的专家学者以及来华留学生代表齐聚,围绕“青少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培养青少年故事力”、“发挥青少年在‘读懂中国’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全社会应关注青少年国际传播能力培养,重视青少年在讲好中国故事、读懂中国上发挥的作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图源:深圳报业集团视听中心

与会嘉宾都有哪些声音?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对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五大要素进行明确:首先是讲德,要体现核心价值观;其次是通俗接地气,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第三是求真,追求美感,力求真实而富有美感;第四是贴近,紧密联系群众、生活、实际,让故事更贴近人心;最后是生动感人,通过深刻叙述教育人心。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分享了暨南大学在实践中积累的“声海”方法论,即通过讲好故事形态、探索文本形态、创新话语智慧、争夺舆论话语权以及搭建立体化传播体系,为中国故事搭建起一座沟通桥梁,致力于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声传四海”,成为一曲嘹亮旋律,奏响世界文化交响乐章。

“虽然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但爱国爱家、爱公平、爱和平等主题,还有真诚且个性化的故事,永远都蕴藏着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能够展示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提出,“我们必须首先找到 ‘和’——彼此间相似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基础上,接受并尊重相互之间的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胡正荣认为,青少年作为新生力量,在讲述中国故事中有用天然的传播优势。青少年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应着眼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现在的生活状态。讲好真实的、当下的、现实的中国故事,特别是那些具备共通性、共鸣性和共情性的故事,具有可持续的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应当具备同理心,考虑中外语言和思维差异,讲好故事的来龙去脉,让人们真的能理解。”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吴耀武分享自己参与“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开篇之作《陕西: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的创作与翻译工作时的经历,总结出一些思考。

他建议青少年讲好传统故事、中国现代化故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共同关注的故事,因为这三类故事构成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此,来自英国的斯明诚深表赞同。身为中国国创会中国故事研究院副院长的他,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在青少年中推动“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他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同理心和亲和力,青少年要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一定要有非常扎实的语言能力。

如何真实打造文化交流有效途径?

该专题论坛的召集人、中国国创会中国故事研究院院长、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胡敏强调,国际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好外语、走向世界,让中国被世界理解、接受。他指出,现在已经进入向世界“翻译中国”的时代。2018年,新航道在业内率先提出“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教育理念,坚定培养青少年中国根基和全球胜任力,鼓励青少年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消除误解和偏见,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获得更多尊重和理解,成为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主力军。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胡敏分享了“读懂中国”的三个层次。他认为,青少年作为读懂中国的新生代力量,应在“双向奔赴”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在胡敏看来,首先,中国人自己要“读懂中国”。过去几年中,虽然有许多青少年远赴海外留学深造,但他们大多更愿意聆听其他国家文化故事,因为表达不足或缺乏充分准备,难以讲述中国的故事。因此,青少年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锐力量,首先应先读懂自己。

其次,读懂中国要帮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走近中国,实现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体现“和而不同”。第三个层次,则是让全世界在一个平台上分享对中国的认知、理解,以促进中国人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层次的“读懂中国”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

胡敏建议,青少年应从风物、习俗、人物、艺术、成就、精神六个方面去了解中国,这既包括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也涵盖了现代科技的成就。同时,共情力被认为是培养青少年故事力的关键,应当理解、欣赏和尊重他人,并真实走进他们的内心,引发共鸣,相互吸引。

“‘我觉得‘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就是一个双向奔赴的平台、中外文化交流和展示的窗口。”胡敏特别强调青少年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即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宗教、信仰、社会体制、民族的人和谐相处,建立相互的信任,用故事来打动人心,实现“双向奔赴”,成为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针对青少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胡敏还提出五点建议:读中国故事、看中国故事、写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演中国故事。他鼓励青年通过留学、研学、游学等各种形式的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互动中真正实现民心相交、相互连接。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