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上海的发展,对上海这个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寄予厚望。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为您讲述。
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的龙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牵挂着上海的发展。他曾深情地说:“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就是一个生动例证。”
“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总书记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这个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的党建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
2018年考察上海时,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5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其中一条就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他指出,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希望上海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上继续探索、走在前头。
2019年恰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范围内开展。这一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他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2020年11月,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如今,上海的基层党建不断开创新局面,从乡村、社区、商务楼宇到新经济、新业态领域,上海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工作,以加强党建促改革发展稳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种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讲得最多的就是“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他对上海提出殷切希望:“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并对上海提出了“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的工作要求。
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的发展得益于领全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发挥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举足轻重。
——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届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之后的考察中,他要求上海,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使之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
2014年全国两会,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强调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同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2018年10月,自贸区建设五周年之际,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新区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2020年11月,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浦东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对上海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2016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区和国家级科技高地,集聚了一批大科学设施、科学平台和一流创新型院所。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对上海的城市工作,总书记寄予厚望。
总书记强调,上海要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他对上海寄予殷殷嘱托: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020年11月,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城市”这一理念,他指出,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的城市精神。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总书记的这一理念如今已深入人心。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了解上海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做法。他进一步阐释了城市管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要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上海是一座有光荣历史的城市,更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上,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编辑 秦涵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