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湾圆桌 | 数字时代的新闻叙事,其实变化不大
2023-11-29 15:43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辜晓进

数字时代,技术更迭令人眼花缭乱,人们爱说的一句话是“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于是大家必须“唯变所适”。

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进入互联网后的不到三十年里,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化涵盖了一切。但还是有不变的东西,例如大家形成共识的“新闻的DNA”没变,以及可能尚未形成共识的,新闻的叙事方式,也基本没变。

不信可立即查验网上最受欢迎的新闻故事,看它们由文章结构和话语表达所支撑的叙事方式有无颠覆性的改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在的网上原创信息早已向深度化发展,微信公众号的10万+一般不会少于1000字,洋洋万言的也比比皆是,这也是全球趋势。例如有个叫“兽楼处”的自媒体已经红了很多年,其up主“兽爷”曾是《南方周末》的调查记者,文章动辄万言,很多都带来10万+的传播效果,疫情前那篇《疫苗之王》,甚至很快突破百万+。他的叙事方式很高明,也很传统,一直深受欢迎,我也曾鼓励新闻系学生向他学习。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起始国美国,直到今天,作为新闻最高奖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也都根植于传统叙事之上。即便是《纽约时报》获奖作品《雪崩》这样的多媒体叙事,以及像《华盛顿邮报》获奖作品《年内警察致命枪击案近千起》的大数据新闻,其故事主体的叙事方式仍基本无异于前互联网时代。

不变的原因也很简单。大众传媒的新闻叙事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的政论体阶段,二是中期在电报普及后讲究时效的简约体阶段,以及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新闻”阶段。其中“新新闻”的变化最具革命性,影响也最深远,其引入文学创作中的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内心刻画、场景切换、倒叙插叙等第三方叙事方式,使深度新闻真正成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事实证明,这种叙事方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阅听兴趣,而这个规律和兴趣并未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反而在网上的大众化阅读中得到了强化。

新闻叙事的三个基本形式即文本叙事、视觉叙事和语音叙事,都变化不大。只不过视觉叙事增添了所谓上帝视角的无人机以及360°和VR叙事,还有就是一个故事在多媒体平台上展开,以及一些文本中的网络话语,但这些都未动摇传统叙事的根本。甚至当前盛行的AI聊天,机器人模仿的也是传统叙事。

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多年前,某央媒新媒体负责人曾在我面前抱怨,说现在的大学生看上去很机灵,拍片、录音、发社交媒体都很在行,但不太会写文章,很难招到能熟练驾驭深度叙事的学生。美国某大报老总曾告诉我,某新闻学院院长让他提出当今新闻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他提了12条,第一条就是writing(写作)。他对当记者的儿子也这样要求:永远要学好写作。

“新新闻”以及衍生而来的特稿和非虚构写作,推崇的是一种迄今仍为业界标杆的高明叙事方式。这种叙事能力比拍视频和玩社交要难学得多,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长期的实践磨炼。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