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法兰“文明三部曲” 《文明的比较:中国、日本、欧洲,以及英语文化圈》 [英]艾伦·麦克法兰 著 荀晓雅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年1月版 《文明的观察:汉语文化圈的特质》 [英]艾伦·麦克法兰 著 喻棣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年10月版 《文明的体验:人类学视角下的英国》 [英]艾伦·麦克法兰 著 荀晓雅 周钰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年11月版
“文明”二字,内容如此庞杂,人类仅能窥其一角;又如此简明,只要身处其中便能有所领悟。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观照文明?是依照严谨推算出的数据还是用脚丈量出的里程?在当今这个动荡、多极的世界,地区冲突不断加剧,局部地区硝烟弥漫,旧的秩序正在分崩离析,到处都是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身处其中,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用半个世纪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国、日本到英国和欧陆,触摸东西方不同的世界。在《文明的比较》中,从宏观角度综述、比较各个文明,在《文明的观察:汉语文化圈的特质》和《文明的体验:人类学视角下的英国》中,分别深入探寻中华文明和英国社会,从日常中寻找文明对于个人和群体的意义,阐述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和谐。
在麦克法兰的笔下,每一个文明都有其可识别的特征。若要以树作为比喻,那么中国就像它的代表植物——银杏。它的叶子结构极度简单,繁衍系统却非常强有力。它同时具有古老和崭新的特征。这是一个大自然的奇迹,它古老而持久的特性恰如中国。
日本人就像竹子。欧洲文化圈可以用欧洲栗树来代表。英语文化圈可以用橡树来代表。“强迫一棵树变成另一棵树是没有意义的,我需要做的是让它们共存。”“世界作为一个不被过度干预的森林,有其合理的共存模式。”
和而不同。移民和通讯带来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而我们要做的并非消除差异,亦非完全对立,紧张与误解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更好地理解彼此,学会相互欣赏和取乐。文明,从来都是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宽容与理解才是消弭冲突的良药。
中国,这个曾经领跑世界数千年的文明古国缘何没有诞育出工业革命?又为何能够在短短四十多年时间里,就完成了历史上最令人震撼的工业化进程——还是以一种非掠夺的、平静且温和的方式。在这本书中,麦克法兰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向世人介绍了中国的一些关键特征。
麦克法兰认为,目前西方人对中国的焦虑仍然源自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多半来自西方舆论导向。
“几乎所有宣扬不实观点的人都没有去过中国;就算他们去过,也只是在大城市的豪华酒店里待了几个星期。”
“我每天都为我看到的大量错误信息和极端的偏见感到震惊,甚至在所谓的知名媒体,如英国广播公司或较大的英国报纸和期刊中也是如此。”
尽管这是一个古老的、保留了一些非常基本但强大特征的文明,但当麦克法兰试图深入了解中国时,他发现,从语言到个人理念,再到文化,中国都与西方截然不同。
《文明的体验》与《文明的观察》不同,后者的创作中作者极力避免偏见,而在前者的创作中作者则努力规避“想当然”的习惯。作为一个英国人,作者充满感情地赞美英国的“独一无二”,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嘲讽英国“通过艺术、文化和良好的教养来掩盖他们对金钱的痴迷”。因此,在这本书中,虽“身在庐山中”,但也努力从客观、公正地角度讲述英国,描绘英国。
“文明三部曲”是麦克法兰用行路里程丈量出来的,他50岁才开始了解中国,但足迹已经遍布除东北、西北之外的大半个疆域。行路途中,他“去过许多大城市”,也“走过许多偏远乡村”,他来时带着偏见与不解,走时带着尊敬与喜悦。或许我们可以说,“文明三部曲”并非仅仅是一部文明史,它还是一部文化交流著作,在这本书中,麦克法兰用充满人性光辉的文字告诉世人:“了解是消弭冲突的一剂良药。”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