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深圳家谱 | 禹国刚家庭: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者
读特记者 董玉含
2020-08-21 14:14

杜海彬 摄

1981年,37岁的他带着全家人“闯”深圳;1983年,他被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专业知识,成为第一批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的工作人员;1988年,深圳市资本市场领导小组成立,他出任专家小组组长并带领专家小组打造了新中国第一部证交所“蓝皮书”——《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此后7年,在其推动下,深交所第一个同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一跃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知名的证券交易所。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他就是禹国刚,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任副总经理、主要筹建者。他不仅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成长发展阶段的见证者,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探索者。

怀揣700元钱闯深圳

1944年,禹国刚出生于陕西安康,高中毕业后进入西安外国语学院,在学校没有日语老师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条件学习并掌握了日语。这段经历被禹国刚总结为其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机遇”。多年之后,非金融专业科班出身的禹国刚跨界成为资本市场的改革先锋,正是得益于他大学期间养成的持续学习、好读书的好习惯。

一个偶然的机会,禹国刚的一位广东亲戚写信劝他到深圳。当时,禹国刚已过而立之年,而且58.5元的月工资在陕西也算较高水平了。但是亲戚的一句话打动了他:“你别看现在的深圳很荒凉,但它未来可能是 ‘中国的旧金山’。”

1981年春节,年近不惑的禹国刚变卖了家里的一台三洋收音机和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带着所得的700多元钱和一家四口从“黄土高坡”来到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

来到深圳后,日语专业出身的禹国刚在深圳爱华电子公司担任党委秘书兼日语翻译。工作之余,禹国刚广泛阅读了很多金融方面的书籍。完全不带功利性的阅读和学习,给禹国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机遇”。

中国金融证券留学第一人

1982年,由中日友好团体出面,招考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去日本深造,并且首次招考两名懂日语、兼通金融的人去日本学习证券。当时招考有三个条件,一是政治条件要符合;二是日语要好,因为第一天到东京,第二天就要用日语听课;三是要懂得金融证券的基本知识。

禹国刚说,彼时正值改革开放,他在工作之余,阅读证券方面的书籍,还做了读书笔记,因此对证券知识略知一二。虽然日语人才很多,但当时懂证券又懂日语的人却凤毛麟角,作为当时的复合型人才,他考试完就被拍板定下,获得了稀缺的留日学习证券知识的机会。

1983年,禹国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的工作人员。在日留学期间,禹国刚非常珍惜学习机会,积累了大量证券市场知识,为日后参与筹建深交所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担任专家组组长筹建深交所

1984年秋,禹国刚学成回国了,先回到了爱华电子公司,后来调入中国银行分行。1988年5月,时任深圳市委主要领导提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在资本市场的试验探索中也应该先行一步,在通向资本市场之路上做一回“拓荒牛”。

1988年11月,深圳市政府成立“深圳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禹国刚受命担任领导小组下属专家小组组长,全程参与了深交所筹建工作。禹国刚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次重要机遇”,他带领专家小组同志花费半年多时间翻译两百多万字外文资料,然后移植借鉴,打造了新中国第一部证交所“蓝皮书”——《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

彼时,社会上对证券交易所仍存在反对声音,但面对股票“黑市交易”等问题,禹国刚认为深交所必须尽早开业。在相关领导支持下,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率先开始集中交易,中国资本市场迈入快速发展的“春天”,为经济腾飞“插上资本市场翅膀”。

推动深交所实现“四化”

面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新趋势,禹国刚等人大力推进创新。1992年至1993年间,禹国刚任深交所法定代表人,主持推动深交所交易电脑化、交收无纸化、通信卫星化、运作无大堂化,跨越式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资本市场探索出了一条规范、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发展道路。

时至今日,在讲述深交所的创建历程时,禹国刚老师仍饱含着与当初一样的激情“深交所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资本市场可能就没有深圳的今天,要感谢所有无私奉献的‘拓荒牛’。”

禹国刚坦言,最令其感到自豪的是碰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能够在时代给予的机遇中为深交所的创建和发展贡献力量,“所有的工作都是大家的功劳和成绩,我不过是其中的一员,做了我该做的事,尽了我该尽的力。”他如是说。

回首当年,除了看好深圳的发展前景,深圳宜人的气候也是吸引禹国刚来深的重要原因。禹国刚是个怕冷的人,陕西冬天很冷,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冬天念书手脚常会被冻破,很辛苦。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深圳念书,免于被冻伤手脚。

因为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禹国刚以“破釜沉舟”之姿来到深圳,而今,禹国刚和妻子已从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岗位上退休,怡然地享受深圳的蓝天、阳光、公园、绿荫,而他的两个孩子在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和温暖宜人的环境中学习成材。在禹国刚看来,选择来深,是其“人生之幸”。而对深圳而言,能够“邂逅”一批批像禹国刚这般脚踏实地、努力勤勉的奋斗者,又何尝不是一份“城市之幸”。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冯进容

(作者:读特记者 董玉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