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 一代新闻骄子的离去——悼念谢国明
2023-11-14 16:26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王 谨

谢国明从人民日报夜班编辑干起,非常敬业、守正,一步一个脚印,从要闻版夜班组长,做到总编室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他因时而变、大胆创新,在人民日报积极倡导建立“中央厨房”机制,实现新闻题材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发稿”,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的重要标志,在人民日报社新闻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2023年4月4日下午,突接朋友电话,说谢总上午去世了。我大脑顿时一片空白,半天才接话:“我和国明总编住一座楼,但不是一个单元,没有听说此事呀。我们前天还在微信上聊天呢。”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求证人民日报大院一位同仁,得到证实。

我痛苦地推开卧室窗户,发现大院的天际正淅淅沥沥地下雨。这是北京去冬今春下的第一场雨,正好下在癸卯清明前一天。这雨,既印证了“清明时节雨纷纷”,大抵也是对在新闻领域耕耘一生、突然离世远行的谢国明的垂泪吧!

从研究所转职人民日报

我与谢国明在20世纪90 年代就认识。当时,他在人民日报社9号楼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从事新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因为我和该研究所所长商凯常有走动,故认识了年轻的谢国明。后来我从《南风窗》经常读到署名谢国明的文章,知道他并不满足研究,还爱写点东西。

谢国明1957年出生于绍兴市道尚巷村,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硕士学位。他到位于人民日报社9号楼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工作前,曾在暨南大学新闻系从事过教学。1991年,他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调入人民日报总编辑室当夜班编辑,从此开始了人民日报的编辑生涯。我们同处一个大院,见面机会也多起来。因为人民日报社对内对外稿互通有无,我发稿时与谢国明接触就多起来。

谢国明从人民日报夜班编辑干起,非常敬业、守正,一步一个脚印,从要闻版夜班组长,做到总编室副主任、主任。人民日报夜班编辑工作很辛苦。下夜班往往到第二天凌晨。而我从1992年起到21世纪初叶,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了19年夜班。那时每天下午,只要是轮到我值夜班,均代表人民日报(海外版)到人民日报编辑部参加当天的编前会,把当日中央重要精神和版面要求带回传达给海外版同仁,所以见国明的机会更多。自国明任总编室副主任、主任时,他在编前会上汇报当日版面安排,总是井井有条,给人印象深刻。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2010年,我和国明同时参加人民日报多届“两会”报道领导小组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人民日报报道小组工作,夜班常常在一个大平台碰面,交流稿情。2003年—2008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会议5年中,我们分别作为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两会”报道组负责人,多次参加由李铁映副委员长主持的协调会,有时和国明同乘一辆车,在车上聊天和交流,很开心。我因年长他几岁,他总称我为兄,交流时从不打断我的话。

谢国明任总编室副主任、主任期间,白天和夜班常常连着转,协助社总编辑或直接领衔组织策划了人民日报几乎全部重大主题宣传、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历年的全国“两会”、抗战胜利七十周年、2015年“九三”大阅兵等,他参与设计的重大事件版面安排,经常成为全国党报的示范,被同行称为“国版”。这与他挚爱党中央机关报,珍惜人民日报编委会赋予他的重任有关。他也因贡献突出,先后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第十届长江韬奋奖等荣誉。

因时而变 大胆创新

2010年,谢国明被提拔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担子更重了。他总是白天下午下班最晚,晚上办公室的灯光亮得最早。我退休后,我们在大院还常常碰到。他仍然热情地与我打招呼,问“谨兄身体还好吧?”我也提醒他担子重了,不要太累。后来,他搬到与我同座宿舍楼一单元,每天都见他行色匆匆。他因时而变、大胆创新,在人民日报积极倡导建立“中央厨房”机制。2017年,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正式投入使用,实现新闻题材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发稿”,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的重要标志。他因过于忙碌,吃饭往往没有规律。

因年龄原因,几年前谢国明不再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但仍然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任上忙碌。他多年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和博士生一起写作,著述颇丰。

谢国明不再担任副总编辑后,肩头担子相对轻松些,与家人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多了。在大院散步,我们也经常碰面,有时一起散步聊天。2021年12月的一天,我经过所住楼一单元,正好碰见国明总编,他说:“谨兄您稍等,我送您一本书。”他复乘电梯上楼,拿来一本厚厚的书赠我,书名《中美关系五十年:1969—2019》。他说,“现在看书的人少了,发现您还看书,还常写写东西,请指正”,并在书上签名。我致谢意后,拿书到家细心拜读,发现系谢国明领衔与所带博士一道,以时间为序,系统梳理了1969—2019年中美关系发展史。该书通过故事形式专章叙述,细致再现、深入浅出地诠释不同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并力图从中美各自的认知体系出发,就认识中美关系的不同维度,提供有效的分析框架,对更加准确地把握中美关系的正确发展方向,推进中美关系早日回到良性的轨道上来,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我在后来写的一篇文章《芳邻如师》中,专门写了一段书评。

病魔击倒了他

2022年有段时间,我在人民日报大院少见谢国明,倒没有在意。后来谢国明又照常在大院散步,一天我突然发现他瘦了一圈,脸色也有黯色。我问他身体怎么样?他才如实告诉我最近做了个手术。我大惊,问他现在感觉如何?他说,手术很成功。只是今后吃东西受限,只能吃些易消化的软食。我看他精神还好,散步迈步节奏和以前没有两样,就安慰他:“手术成功就好,会很快好起来的。”他笑笑说:“我感觉恢复得很好,应该没事。”我们差不多每周会在人民日报大院健步道旁碰见,然后一起走一段,聊天,畅谈天下事。2023年春节后,我们还在大院碰面多次。没有想到,癸卯清明前一天,一代新闻骄子,却匆匆离我们而去。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国明总编,清明雨为您远行洗尘,安息吧。

作者王谨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