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股“共享经济”热潮席卷全球,滴滴专车、共享单车承包了我们的出行。如果个人愿意,一个按键就可以把多余的屋子共享短租。2017年下半年,这种趋势继续扩张,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下,衣食住行都被纳入“共享+”中:共享空间让分享办公室成为可能,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衣橱、共享珠宝等共享产品迅速填充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角落。
共享雨伞是否足以撑起共享经济的另外一片天空,成为下一个资本竞相追逐的蓝海?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共享单个项目来运营来分析,共享雨伞和共享充电宝的未来不容乐观。
“共享概念”热潮退却受到冲击
共享经济作为一个被资本市场捧红的“花魁”,时至今日已经蔚为大观,该领域另一新兴事物“共享雨伞”在多个城市流行起来。在众多共享经济中,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是最具场景应用限制的领域,也是热潮退却首先受到冲击的领域。
2017年似乎是共享经济热潮遇冷的一年。不仅共享单车领域因过度投放、乱停乱放问题被各大城市禁止新增投放,其他平台也遇到用户需求惨淡、运营费用超支、资本市场釜底抽薪的问题,让不少“共享创业者”失去了激情。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而共享雨伞和共享充电宝作为最新的共享系列,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争议不断。10月11日,运营不到6个月的共享充电宝公司LeDian乐电发布声明,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项目,共享充电宝行业已逐步进入洗牌阶段;与此同时,多家共享雨伞运营公司也面临着使用率低的限制,实际运营也基本局限在南方较多雨水气候的城市。
有观点认为,共享雨伞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痛点”问题,是真风口;也有观点认为共享雨伞缺乏技术壁垒、准入门槛低、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使用低频等,是伪需求。
问题频发的“网红”雨伞能走多远?
上半年,共享雨伞概念火热之后,受到国内多家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关注。记者了解到,自共享雨伞面世后,短短两个月里已出现了包括七彩共享“e伞”、“魔力伞”、“JJ伞”、“oto”等在内的十余家品牌,并有其中4家已获得了融资。
据悉,各家共享雨伞的大批量投放在2017年5至10月,共享雨伞的运营模式可以分为“有桩”和“无桩”。前者同时铺设雨伞和智能伞架,用户依靠设备自助完成借还动作;后者则可以通俗理解为雨伞界的ofo。
前瞻研究院发布的《共享雨伞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雨伞用户规模为130万人,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雨伞用户规模将突破400万,增长率为269.2%。
在为共享雨伞市场“叫好”的同时,其狭小的市场空间,却让它并不能很好的成为共享经济的产物。
七彩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表示,刚性需求低、流转率低及场景制约和人为损害率高都是影响共享雨伞的未来发展重要因素;单从共享雨伞或共享充电宝单一项目来看,广告费收入、租金收入、押金再投入等微薄收益,相对于高昂的运营管理成本和人员工资的支出成本来讲简直杯水车薪,而且很容易导致消费纠纷;所以,单靠共享雨伞或共享充电宝单一项目,如果不转换思路,按目前的商业模式是根本行不通的,即使是BAT资本入局也难逃死亡的厄运。”
面对市场及消费者的质疑,共享雨伞将来的发展路在何方?赵书平认为,一种全新的共享商业模式“共享叠加”或能解决这个问题,即利用互联网、智能、金融、大数据,根据便民利民的共享特点将三种以上场景相近的共享项目集合在一起,实现大共享。
赵书平解释道,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提供一站式共享服务,真正开启“万物共享人人,人人共享万物”的共享叠加新时代。
“我们共享叠加的第一代产品是一款集互联网、网购、大数据、爱心分享、免费充电、免费WIFI、订餐、酒店、电影票、机票、火车票、汽车票、旅游等于一身的‘e伞便民驿站’”,赵书平说,“这些‘e伞便民驿站’将会放置于餐饮店、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大型超市、酒店等公共场所。届时,消费者消费将更加方便,项目运营管理成本、人力成本、设备成本会降到更低,运营效率提高,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他表示,这款“e伞便民驿站”计划在2018年元旦前在深圳、昆明、南昌、三亚实现按人口比例3000:1的密度投放。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