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出行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坪山区马峦街道不断升级优化辖区交通系统安全性,首创道路交通安全“微设计微改造”机制,为群众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相关经验获得了全市推广,还入选《深圳蓝皮书:深圳社会治理与发展报告(2023)》。
据悉,马峦街道通过组织力量,对辖区道路和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分析的全方位“体检”,形成安全评估报告,为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全面提升交通安全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并以此为基础实行“一点一策”落实整改,以细微的改造调整为方向,营造内畅外连、安全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努力把保障群众出行安全的工作做到实处。
“锐角相交”变“直角相交”,提高路口安全性
交通路口是事故高发地带之一。马峦街道聚焦辖区相关路口,积极推动其安全性优化升级。通过设置过街安全岛、重新规划人行横道位置及标志标线、交通流渠化、重新配时信号灯等方式,解决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交通系统中存在的强行穿越、超速、侵占机动车道等隐患,重新规范行人、非机动车以及机动车的参与交通行为。
瑞景路——同富裕二路路口的变化,是马峦街道以“微设计微改造”理念提升路口安全性的缩影。该路口原本存在着“锐角盲区”——机动车在路口右转时,与直行的非机动车或行人有发生碰撞事故的隐患。在经过“微设计微改造”后,路口增设了右转弯隔离墩、隔离柱、非机动车道标志牌等措施,把车的行动轨迹跟行人、非机动车“硬”隔离开来,实现变“锐角相交”为“直角相交”,避免路口处机非混行,从而提高了路口交通的安全性和通畅性,改善了出行环境。
全区首设非机动车道通行“发光标志牌”,安全提醒出新招
针对比亚迪路慢行系统缺少照明设备、通行标志牌数量不足等问题,马峦街道结合居民出行时间,在全区首次采用了非机动车道通行“发光标志牌”,用于提高夜间标志牌辨识度,并增加了25盏太阳能路灯用于慢行系统照明。此外,在沿线各主要路口配备了28套交通安全语音播报器,在事故多发路段安装了19块“事故警示牌”,形成对过往群众进行安全提醒和持续性宣传的效果。
马峦街道还特别注重强化对学生群体的交通安全保障。街道联合坪山区交通轨道管理中心、坪山区教育局、坪山交警大队、市交通运输局坪山管理局、相关学校及社区,对学生上下学乘车需求较大的公交站台进行微改造——通过在辖区12个有校车停靠需求的公交站台设置校车停靠点标志牌,方便校车临时停靠;在学校周边选取10个公交站台,进行候车区域改造,划分居民候车区与学生优先区;在学校旁打造提升接送安全性的“风雨长廊”;组织“家校警”队伍和社区义工等力量在放学时段在站台开展秩序维护和交通疏导等方法,多措并举保障学生上下学的出行安全问题。
首创“大型车盲区体验站”,安全宣传入人心
提升群众自身的安全意识,是保障群众出行安全的另一个重要一环。为此,马峦街道持续推进“体验教育”工作,投入使用了全市首个“大型车盲区体验站”。在体验室内,群众可以感受司机视角,判断盲区范围,加深对盲区的安全认知,从而在出行时对于避开盲区,保护自身安全有更深刻的理解。体验站启用以来,街道不定时组织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参观学习,为群众安全出行筑牢“意识防线”,得到了群众好评。
此外,马峦街道还联手辖区10所小学开展交通安全体验教育课。不断扩大交通安全宣传“八进”行动覆盖面,并对快递外卖、建筑环卫、老年人等群体进行分类宣传,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知识水平。
据马峦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微设计微改造”机制推行以来,马峦街道道路交通伤亡事故数量明显下降,为群众办实事的举措得到了群众点赞认可,接下来,马峦街道将继续着眼于群众所需,积极考虑群众所想,在出行安全等各个领域多方发力,为群众办好更多实事,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编辑 李依林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