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让经典走进千家万户”
深圳特区报 ​首席记者 焦子宇/文 读特融媒体记者 范锦桦/图
2023-11-04 11: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爱阅之城,共沐书香。在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启动仪式上,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文科院士)、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莫砺锋发表了题为《让经典走进千家万户》的主题演讲,为深圳市民读者带来了一场为何读经典、怎么读经典的阅读“公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支撑民族走过5000年风雨历程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征又决定了人们无法一时间全部学完。怎么学、学什么、途径是什么?莫砺锋给出了答案——阅读经典。

“传统文化大致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可叫做精神文化或者观念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个主要是指我们列祖列宗的思维方式,思想结晶和他们的价值判断,这些是一直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走过5000年风雨历程的精髓。那么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什么?当然是书籍。中华民族是热爱读书的民族,四大发明中,印刷和造纸都跟书籍有关。我们还有第五大发明,那就是汉字。汉字具有特别稳固的性质,因此,传统文化能通过古代典籍准确而完整传承下来,供后人领会和学习。”中国的古书汗牛充栋,一般人是不可能都阅读的,如何读,莫砺锋建议大家,从中挑选出最有继承价值、最具精华的典籍——经典,让它们走进千家万户。

莫砺锋认为,我们目前缺乏学术界公认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目,但中华民族是具有包容性的,我们愿意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点,所以可以借鉴西方的优秀做法。演讲中,莫砺锋提到了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其中两条定义让他记忆深刻:“第四条定义,一部经典故事,是一部即使我们多次重读,也好像是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第五条定义,一部经典著作就是一部,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莫砺锋戏称自己是“爱钻故事堆的人”,根据这两条定义,他为自己找到了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目:论语和杜诗。他以文天祥为例,讲述了读《论语》和杜诗的益处:在经典书籍中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

“这是我们民族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坚信,阅读了这样的经典,不会给我们带来直接的工作上的便利或经济上的好处,但它益处在于提升一个人的境界。”活动中,莫砺锋表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经典,他建议读者,要读中华民族的经典书目,从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中汲取力量,提升生命境界,提升自身对人生、价值观的认知。这样的书是“无用之大用”。

“我很高兴能来参加深圳读书月,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也是龙的传人,我们拥有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所以大家要好好读经典,领悟真正的读书艺术。”莫砺锋说。

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首位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文科院士)、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兼职有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荣誉称号有江苏省社科名家、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在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为主要专家发言。

编辑 张克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周斐斐

(作者:​首席记者 焦子宇/文 读特融媒体记者 范锦桦/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