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凝练城市精神 传播城市形象的演艺IP ——以舞剧《咏春》的创作推广为例
李晓兵
2023-10-31 08:24

提要

城市IP,是指对城市精神、城市意象、城市内容进行个性化提炼,通过连贯的精神特质连接融合一系列文化产品,形成的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变现能力强等特征的文化符号。城市演艺IP既是设计的、也是标准的,既是艺术的、也是大众的,通过讲述有情感的故事,实现与人的平等的沟通,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美学。

10月26日晚8点,“深圳出品”原创舞剧《咏春》在深圳保利剧院开启第100场演出。2022年12月22日,《咏春》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经历了全国28座城市巡演、新加坡海外首秀大获成功之后,《咏春》第100场演出载誉归来回馈市民,尤显意义。《咏春》城市IP大放异彩。

《咏春》剧照

IP是英文词汇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最初作为法律术语出现,目的是保护个人或团体的知识生产权益。目前国内对“IP”的界定也从知识产权中具体的“版权”分类延伸为一种泛文化概念,特指那些有形象、有故事、有精神内涵、有粉丝流量且具备商业价值的文化创意。具体到城市IP,是指对城市精神、城市意象、城市内容进行个性化提炼,通过连贯的精神特质连接融合一系列文化产品,形成的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变现能力强等特征的文化符号。

城市IP是城市品牌的高级形态,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结合,其关键核心在于讲述城市故事的能力,即能不能通过讲故事得到多数人的价值和情感认同。从这一层面来看,以戏剧、音乐、舞蹈、影视为代表的演艺产业,以自然景观和主题公园为载体的演艺综合体,因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可拓展的特色文本、多元的表达形式以及世界范围的群众基础而具备了城市IP建设的巨大潜力。

基于城市演艺产业,结合IP概念与城市整合营销理念,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创作“出圈”的演艺作品,对品牌和符号价值深入挖掘和兑现,就形成了城市演艺IP。演艺IP凝练城市精神特色,讲述一个个打动人心的地方故事,通过快速符号化、广泛传播、反复开展的精神消费,能够快速聚集人气,提高城市认知度,凝聚文化力、向心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就深圳而言,其演艺产业主要包括在剧场、戏院、广场、主题公园等室内外演出场所进行的、面向大众的商业化艺术表演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创作、策划、经纪、票务等活动。近年来,深圳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了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剧舞剧院、深圳大剧院等一批演艺IP孵化基地,打造出《咏春》《深AI你》等“叫好又叫座”的演艺精品,充分展现了多元发展的城市面貌、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以及创新创意的文化产业形态。

以舞剧《咏春》为例,就创作机制而言,其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出品,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与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共同提供资金支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权责分明、优势互补,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创作水平和效率。就内容创作而言,深圳吸引了一批国内顶级艺术家参与舞台创作,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根脉,打造了一个独属于深圳的追梦故事。严格来说,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元素的发源地并不在深圳,但“追梦”故事线的融入,与《咏春》的家国情怀共同彰显了深圳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城市气魄。通过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咏春》实现了文艺故事与城市精神共振,引发了观众广泛而普遍的精神共鸣。就传播推广机制而言,“剧城合一”、双向赋能讲好深圳故事。凭借高品质的演出,搭载“深圳故事”高频推广,通过巡演、故事推介等“文化流动”形式在国内积淀了良好口碑。9月底,《咏春》受邀赴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演出,以4场叫好又叫座的表演,开启了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交流的文明互鉴新旅程。在国内外巡演的过程中,演艺品牌展现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

打造深圳城市演艺IP,需要在互联网语境下,对当前的演艺品牌进行符号性可持续开发,兑现流量经济和粉丝经济,在提升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城市社会效益。以《咏春》的创作推广为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咏春》剧照

一、提炼城市演艺IP精神内核,加强宣传策划

明确城市演艺IP打造目标。城市IP是城市文化载体、城市精神的展现。深入提炼城市演艺精品所蕴含的家国精神、奋斗精神以及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IP形象。通过观众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对深圳城市演艺IP的推广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升文艺作品的受众满意度,及时调整推广策略和活动方案,优化推广效果和影响力。归根结底,城市演艺IP要推动演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系统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使IP经济成为发掘增长新动能的内生动力。

突出城市演艺IP品牌定位。打造《咏春》城市IP,不能满足于演出本身的“出圈”和火爆,需要对舞剧本身所蕴含的武术文化、服饰文化、岭南文化、家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将目标受众定位于数字本土化、高度社交化、追求个性化以及具有较高时尚敏锐度的年轻人,通过“内容反哺”“二次创作”等形式快速实现品牌情感价值赋能。

宣传推广城市演艺IP故事。在对传统深圳故事家国情怀、改革开放、锐意创新进行颂扬的基础上,结合深圳新时代发展实践量身打造独具特色、较小切口、接受程度高的本土故事,如追梦故事、创业故事、关爱故事、传统文化的现代新生故事等等,推动城市演艺IP内容生产可持续化。制定全媒体宣传推广计划,包括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活动,如社交媒体推广、媒体报道、户外广告、演出巡演等,强化文化产品和城市IP之间的强连接,双向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拓展城市演艺IP产品开发与合作渠道

开发演艺IP衍生产品。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目标受众和演艺资源整合情况,设计制作演艺IP相关的周边产品,例如T恤、帽子、手提袋、钥匙扣、水杯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创产品。出版与深圳演艺IP相关的书籍,包括剧本、幕后花絮故事、艺术技巧指南等。制作城市演艺IP影像记录或纪录片,通过电视媒体和社交平台投放,既可供普通观众观赏了解,又能在艺术馆、美术馆、公交地铁线路循环播放,提高受众到达率,提升传播效果。

积极寻求跨界交流与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推广深圳城市演艺IP,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建构“产-学-研”城市IP建设创新发展生态机制,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就城市演艺IP的创作、演绎、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交流。加大对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表演编排、IP建设、城市营销等领域的理论探讨力度,形成实践向学术转换、理论进一步推动实践发展的良性循环。业界合作方面,促进演艺品牌与其他领域品牌或机构的合作,推出联名款式或合作产品。文旅合作方面,与华侨城等文创头部企业合作,将演艺作品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文教合作方面,与学校、艺术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演艺IP专题讲座、展览等活动,将演艺作品与教育资源相结合,培养更多演艺爱好者和专业人才。

《咏春》剧照

进行数字化资源转化。借助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腾讯等数字文化企业平台,对城市演艺IP进行数字化转化,适配数字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首先,完成传播内容数字平台迁移,建设完善深圳演艺IP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剧情介绍、演出时间等,与观众建立互动和沟通。其次,创新打造数字化互动体验项目,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打造与城市演艺IP主题相关的互动体验项目,吸引观众参与和体验,提升观赏体验和参与度。第三,强化数字化产品应用,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开发应用程序、动漫、游戏等衍生产品,提升演出艺术的数字化体验,实现从“单向观看”到“沉浸体验”到“代入角色”的演艺形式破壁,使承载演艺作品的载体从“有界剧院”到“无处不在的城市场景”。

三、加强城市演艺IP运营机制保障

编制城市演艺IP建设专项规划。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多方社会资金筹措募集模式,推动城市演艺IP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以及广泛传播力的城市演艺IP集群。发挥深圳较为成熟的创意设计体系作用,将现有城市演艺精品导入创意制造系统,使城市演艺活动与生产、生活、生态相遇,融入寻常百姓的工作生活场景,建设城市IP无处不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业设计机制,吸引更多创意设计人才。创新城市IP运营理念,整合创意设计、品牌营销、食品工艺、鞋服产业、工艺品制造、网红直播等各类资源,建构起完整的城市IP产业生态链,促进城市演艺产业协同发展和高质量转型升级。

持续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就演艺IP的国内交流而言,要制定常态化、高品质、有利于演艺IP长远发展的巡演机制,通过自主选取场地、自主编排剧目等形式手段,在重视商业性质、盈利模式的同时,更加注重观众的观赏体验,使观众身临其境了解深圳演艺IP的艺术特色,充分展现出深圳文化的品质、特色和风采。持续开展对外演出交流,将城市演艺IP带到国际舞台,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与国际知名演艺团体、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举办联合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拓展深圳演艺IP的国际影响力。

城市IP的塑造过程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城市演艺IP既是设计的、也是标准的,既是艺术的、也是大众的,通过讲述有情感的故事,实现与人的平等的沟通,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美学。塑造城市演艺IP集群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时之功,也没有捷径可走。IP打造不能只是简单的视觉形象设计和展演,需要呈现城市内部错综复杂又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向,激发人们对城市本身的探究兴趣。一个好的城市演艺IP不会使城市形象定于一尊,而应该不断挖掘、丰富整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传统形象,用无尽的人设引导城市走向更加多元、深厚的内容集聚地。

(作者系深圳市社科院文化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周斐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