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东莞村民养15年禾虫 还获了国家专利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梁雪华 叶汝标 文/图
2017-10-23 20:20
摘要

在广东,禾虫的做法多种多样,焗、煎、炒、蒸、煮等做法样样皆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两代,钵仔生焗禾虫、禾虫焗蛋、生炒禾虫、禾虫煲莲藕眉豆汤、禾虫炒饭等,更是珠三角人家耳熟能详的家常菜。

又到吃禾虫季节,东莞市水乡人对禾虫情有独钟,喜欢它独特的口感与营养,但许多人却不知道禾虫还可以人工养殖

今天记者为大家介绍一位禾虫培育、养殖达人,他养殖禾虫已经十多年,而且还成功获得国家专利,一起来听听他与禾虫的故事。

目不识丁农民成养禾虫第一人

今年68岁的东莞市麻涌镇漳澎村民黄自兴与禾虫结缘,始于2003年前后。当时,他在麻涌镇承包了一个水塘,心想买点禾虫苗回来养殖,无奈的是,他买不到也找不到后来东莞市、麻涌镇农技部门的支持下,他开始钻研禾虫幼苗育苗技术期间目不识丁的他遇到不少困难

黄自兴告诉记者:“由麻涌镇农办联华南农业院一个教授,可以说,是他们带我入门入门后,那条路我就自己慢慢摸索。研究了一年多就成功了其实这个过程你说难真的好难,你说不难,可以说不难。我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一做就要做到底。

2004年,黄自兴承包30亩地开始正式养殖禾虫2008年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

但是,黄自兴养殖却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黄自兴称,由于资金缺乏,他靠养殖禾虫的利润来维持研究,但远远不够。养禾虫的饲料是用水藻培养的,而且要用玻璃瓶装以便透光,但他感叹连玻璃瓶都买不起。  

说到培育、养殖禾虫,黄自兴侃侃而谈,为什么现在野生禾虫这么少?”黄自兴总结了个原因,一是人为电鱼,导致禾虫食物链断了;二是因为过量捕捉,所以越来越少。

“我是全世界第一人养殖禾虫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没有东西,你可以制作出来,才算是你的发明,如果世界上有的,外国有的,你就不是发明人,你只能填补你自己国家的空白。”黄自兴很自豪地告诉记者。

人工育苗,野生养殖

禾虫学名叫“疣吻沙蚕”,产于珠江三角洲,它生活在咸淡水交界处稻田的表土层里。黄自兴表示,目前育苗需要半个月,养到2个月左右再放到水塘继续养殖,禾虫大多需养殖一年才能销售,一年能收成2次。由于他坚持用放养的方式养殖,所以产量不高,一年收成2000斤左右。

禾虫本来日夜都可以出来觅食,但它们白天不敢出因为很多雀鸟会吃它,鱼也会吃它,所以要等晚上退潮了,沉淀物沉淀了才会出来觅食,晚上出来没那么多天敌,这是它的一个本能。”黄自兴说。

黄自兴告诉记者,他的5个水塘,每个都有2个出入口,方便河水进去,水塘全是活的河水,近几年麻涌水质变好,也让禾虫的生存环境有了质的变化,因此更加肥美鲜甜。我养的禾虫,跟野生的一点区别都没有,我的禾虫是人工育苗,野生养殖,个个吃过都说好吃。”黄自兴笑着说。

禾虫营养价值非常高,是上好的滋补美食。其中,粗蛋白质含量占干重60%以上,氨基酸种类齐全且比例协调,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约占总量的38%,呈味氨基酸约占总氨基酸量的58%,味道鲜美。在广东,禾虫的做法多种多样,焗、煎、炒、蒸、煮等做法样样皆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两代,钵仔生焗禾虫、禾虫焗蛋、生炒禾虫、禾虫煲莲藕眉豆汤、禾虫炒饭等,更是珠三角人家耳熟能详的家常菜。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梁雪华 叶汝标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