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厦门如何抢抓蓝色经济的发展先机,挖掘蓝色潜能?探秘厦企→
厦门日报
2023-10-25 14:58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北纬24度海岸线上的厦门,拥有333平方千米蔚蓝海域、265千米绵延海岸线,海洋是这座滨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

靠海吃海,近年来厦门在蓝色经济领域持续发力,蓝色“掘金”浪潮加速涌动。2022年,厦门海洋GDP达232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29.77%,海洋经济已成为厦门市经济全面提速的重要引擎之一。

那么,厦门如何抢抓蓝色经济的发展先机,挖掘蓝色潜能?连日来,记者走进企业、厂房、育苗棚,探秘厦门企业推动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举。

蓝色粮仓

“厦门芯”亮眼

发挥技术优势

发展现代水产种业

在厦门百利海洋种业产业园,工作人员对养虾苗的水进行消杀处理。

走进同安石浔的厦门百利海洋种业产业园,一座座现代化水产育苗车间跃然眼前。在育苗车间,育苗池里满是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原来,这是一尾尾刚成形的小虾苗,个头虽小,活力十足,游动速度很快。

“这是我们新引进的罗氏沼虾苗,虽然才刚开始培育,但已经被订光了,供不应求。”厦门百利海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涛舀起一瓢虾苗说道,“就这一瓢水里,预计有上万尾罗氏沼虾苗,目前售价为500元/万尾”。

育苗池边,供氧管道、加热管道、进出水口等一应俱全,这些设备可以维持育苗水体有足够的溶氧,根据季节和品种精确控制育苗水体水温,保持良好水质,为种苗提供着最适宜的人工水环境。

作为厦门体量最大的虾苗培育产业园,厦门百利海洋种业产业园目前有700多口育苗池。徐涛说,产业园主要培育南美白对虾虾苗、石斑鱼苗、罗氏沼虾虾苗等品种,今年来,已有超过100亿尾的南美白对虾虾苗从这里走向全国,产值超过4000万元。

小小的虾苗是厦门水产种苗业发展的见证。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水产种业产业历史久、基础好,高峰期水产苗种场曾达到400多家,对虾苗产量一度占据全国市场约六成,在国内有很高的影响力。

不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临海的苗场停产转行或者迁往外地,厦门的水产种苗业也面临快速萎缩的困境。在新形势下,厦门的水产种苗业亟待转型升级。

“厦门不仅有多家实力较强的水产种苗企业和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也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一批研发机构,在鱼、虾、蟹、贝和藻类涌现了不少‘厦门芯’。”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柯才焕看来,在发展水产种苗业上,厦门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技术力量,发展现代水产种业。

没有好的“种子”就没有高质量的“蓝色粮仓”。柯才焕建议,厦门应规划水产种业园区,创新体制机制,组建产、学、研、金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库,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水产优良新品种,大力培育和引进境内外知名现代水产种业龙头企业,打造技术驱动型的现代水产种业集群。

实际上,厦门市正在翔安欧厝推动厦门都市水产种业园的规划建设,同时计划出台园区扶持政策,细化入园企业定制式招商,将其打造成“厦门蓝色种业硅谷”和“全国水产种业示范园区”。

而在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内设立的厦门水产种业产学研孵化基地,目前已引进厦门大学鲍鱼、东风螺、大黄鱼育种团队,集美大学鳗鲡及海胆育种团队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石斑鱼、海马科研团队等5个科研团队共7个品种入驻,下一步将着力推动打造成厦门渔业特别是水产种业的成果展示平台、研发创新平台、交流合作平台和招商引资平台。

蓝色药库

海中找资源

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高地

在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新厂房,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

海洋不仅是“蓝色粮仓”,也是“蓝色药库”。从海洋中寻找资源,研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新高地。

同安区美禾二路666号,一座刚刚建成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这里是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盛生物”)即将投用的新厂房。在发酵车间里,一个个巨大的发酵罐一字排开,十分壮观。马上就要投产了,工人们正在调试着新的发酵罐。

汇盛生物是专业的DHA藻油生产供应商。总工程师钟惠昌介绍:“这些发酵罐直径3.2米,足足有20多米高,新厂一期的发酵罐共有九个,未来二期还将再建九个,未来产能将提高三倍以上。”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DHA,而牛奶中几乎不含DHA。我们生产的裂壶藻粉以大海中富含DHA的裂壶藻种为原料,给奶牛饲喂后,牛奶一挤出来就自带DHA。”钟惠昌说,寻找裂壶藻种的时候,研发团队走遍了全国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地,自创的微生物定向发酵专利技术在十余年间,经历了近500轮筛种,才筛选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裂壶藻母种。

钟惠昌说,汇盛生物的藻种基因已获得中国、美国、日本等授权的发明专利,打破国外公司对该菌种基因的技术壁垒和垄断,目前筛种研究仍未间断。

从一开始的渔业饲料原料、水产品加工进出口,发展到如今的海洋生物制品,成立于2001年的汇盛生物见证着厦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海洋是资源丰富的宝矿。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把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重点研究方向。近年来,海洋三所在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工业酶、海洋生物标准物质等领域创新研发,初步建成多个特色鲜明的工程化技术研究平台和生物资源保藏库,研发了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

“向海洋要蛋白质、向海洋要药物,浩瀚的海洋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蓝色药库’,更成为开发蓝色生物医药与药食同源生物制品新的战略制高点。”海洋三所研究员易瑞灶认为,厦门市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已具备良好基础,加上厦门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基础、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海洋生物产业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向海问药,不少企业把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这个巨大的“蓝色药库”。除了汇盛生物,蓝湾生物科技公司以海洋生物甲壳质为原料,着力开发海洋生物多糖系列创新产品,研发的硫酸氨基葡萄糖实现规模产业化,技术居国际领先,市场规模巨大。欧米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海洋放线菌发酵生产香兰素,其生物合成香兰素产品占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

易瑞灶表示,厦门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要综合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把原本可望而不可即的巨量海洋生物资源“变废为宝”,把厦门打造成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的高地。

目前,厦门也在不断创新“蓝色药库”载体建设,包括推进海洋微生物菌株库、海洋基因库与海洋化合物库建设,建设深海基因资源开发利用中心,推进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研究发展中心、合成生物研发中心等建设。

智慧海洋

产业再升级

涉海新兴企业

在厦发展壮大

“育德”轮的数字孪生系统。(天吴海洋 供图)

渤海湾海面上,集美大学教学实习船“育德”轮缓慢向曹妃甸港靠近。与此同时,在厦门天吴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吴海洋”)的“未来中心”里,通过“海洋女神”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在超大屏幕上实现远程管理。

“轮船哪里发生故障,系统会自动感知,发出预警,确保轮船航行安全。”天吴海洋总经理林忠介绍,“海洋女神”系统通过对船舶航行和机舱的智能化升级,使得船舶在航行安全、机舱故障预警、能效监测、机舱值班辅助等方面得到提升。也就是说,不管轮船离得多远,都可以远程进行管理,为轮船的各个“器官”“把脉问诊”。此外,天吴海洋还为“育德”轮的机舱、驾驶台等建立数字孪生系统,对船舶航行和机舱操作流程、故障分析排除等进行3D模拟,为教学实习提供沉浸式体验。

“海洋女神”系统只是天吴海洋自主研发的产品之一。致力于智能船舶、智慧海洋建设,天吴海洋创办短短4年来,产品系统已延伸至管海、用海、管船等领域,有效提高海洋信息管理效率、质量,绘就了一幅清晰可感的智慧海洋新图景。

2021年,天吴海洋的“船舶智能运维系统集成与安全感研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得到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这是对我们深耕智慧海洋最大的鼓励。”林忠说,有了专项资金的支持,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大大提高,企业加速向高端技术和服务转型升级,从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像天吴海洋这样技术先进、成长潜力大的涉海新兴企业不断在厦门发展壮大,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进一步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仪器装备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和设备取得技术突破。

今年8月,2022年度厦门市海洋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名单正式公布,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同样是在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下,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船舶北斗导航终端的研制和产业化工作,实现船载北斗卫星导航终端的自主创新自主可控,多款船舶设备已达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2022年实现产值1.5亿元。

“智能技术正在与海洋产业不断融合,可以大大促进产业升级。”在福建省海洋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里,集美大学海洋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璟表示,实验室去年依托学院设立,在海洋智能感知、海洋多模态信息处理、海洋大数据与应用服务等方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

“厦门可以通过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孵化为一体的科研高地,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发挥衔接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的桥梁作用,激发厦门海洋科技创新动力,为厦门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刘璟说。

当前,厦门智慧海洋的步伐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技术不仅推动海洋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也开启了智慧海洋产业新赛道。

【记者手记】

补短板

就是增跳板

海洋,是厦门最鲜明的特征、最大的发展优势。在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宏大篇章中,聚力海洋经济,深耕“蓝色沃土”,无疑是重要章节。

俯瞰厦门蜿蜒的海岸线,海洋强市的建设步伐坚定有力。在加速奔跑的同时,短板也逐渐显露:厦门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人均岸线占有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效能有待进一步释放,顶尖的海洋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紧缺;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新旧动能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海洋产业集聚度不够。

短板是薄弱点,但也是增长点;补短板就是增跳板。厦门直面海洋产业发展瓶颈和产业技术短板,以新理念、新思路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质量不断提升。

聚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前端,厦门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核心部件等为切入点,加快自主研发,实现了产业化开发微藻DHA、海洋工具酶、光纤水听传感器等一批高技术产品,突破了一批深海关键技术,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技术链,加速了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抢抓新机遇,拓展新赛道。今年1月,厦门获批建设省级海洋高新产业技术园区,着力布局海洋高新产业、现代渔业和休闲旅游、现代航运物流、配套服务“四大组团”。这将充分发挥厦门沿海区位优势,助力厦门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高地、具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具有优势特色的产业高地。

紧紧锚定“到2025年,建成海洋强市、国家海洋中心示范城市;到2035年,建设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厦门不断拓展海洋经济空间,激发“海”的活力、释放“海”的潜力,向海图强,乘风破浪。

编辑 秦涵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