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祈健康长寿弘敬老美德
余隆海
2023-10-19 22:05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在唐代就与元日(春节)、寒食、上巳位列四大传统节日。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发展,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1989年,国家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全新活力。

渊源流长东汉始

在阴阳五行系统中,世间万物分成阴阳两类,数目之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因为月与日均逢九,亦称“重九”。

重阳的起源,一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例证是屈原诗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其实,此“重阳”是指天宫,而不是节日。重阳节起源于东汉的记载最为充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已明示东汉时九月九日有采菊之俗。唐人虞世南辑《北堂书钞》载:“(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饮宴。”说明汉献帝时朝廷已有重阳赐宴规制。最准确详明者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此信明确提出“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且提及“享宴高会”活动,以及“思飧秋菊之落英”以求“辅体延年”之理念。可证,东汉末期重阳已实现了节日化和世俗化。

魏晋以降,重阳节在文献中屡见不鲜。西晋周处《风土记》载:“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袚不祥。”“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当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将“九月饮菊花酒”指为“汉俗”。

从《四民月令》到《九日与钟繇书》,再到《风土记》,充分说明重阳节产生于东汉。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各种习俗已基本形成。重阳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晋代江南诸地重阳节给妇女放假,可以探亲访友,因此把重阳节叫“女儿节”,也是最早的“妇女节”。南北朝至唐宋,还流行重阳节骑马射箭游戏。唐宋时,每年九月九日皇帝都要赏赐朝中百官射箭比赛。

重阳节在唐代已成普天同庆的秋日佳节。唐德宗时期,自贞元四年(公元788 年)始,重阳节成为朝廷赏赐臣僚、与民同庆的重要节日之一,重阳节文武百官放假成为定制。朝廷还下诏允许百姓屠宰畜禽,京城百姓齐聚位于长安城东南角城外的曲江园林游乐,热闹非凡。甚至还开放皇家园林---芙蓉园,供百姓游玩。宋元明时期,重阳日朝廷祭祀、民间祭神之俗渐起,朝廷祭祀三皇、城隍神等,还让勾芒、祝融、风后、力牧诸神配享,民间所祭神灵庞杂,遍祭土地神,也祭天神,拜谢风调雨顺、谷黍丰收。

祭祀祖宗,慎终寻根。九月九日是轩辕黄帝乘龙升天之日。每年重阳节,陕西官民在黄帝陵举行祭祀轩辕黄帝活动。期间,黄帝陵前烛光辉映,青烟缭绕,钟鼓悠远,一派古朴肃穆景象。九月九日又是妈祖羽化升天祭日,福建湄洲妈祖庙,作为全球四千多座妈祖庙之祖,要举行盛况空前的祭祀仪式,表达向妈祖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景。

山高天近有神佑

古代中国重视对山川的祭祀,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乃秋的祭礼。古老的登高活动,源于对山神的崇拜,迷信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登高是人沟通天地的直接方式,天人相通,神佑人安。九月秋高气爽,高阜之处空气清冽,既可强身健体,又能延年益寿。重阳登高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游乐活动,是重阳节日标签之一。

重阳登高始于东汉,成于魏晋,盛于唐宋,淡于明清。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点明登高祛邪免祸之用意。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因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桓景登高避祸免灾的故事真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登高带给人们的心旷神怡和精神激励。

登高之地可以是山、岭、冈丘、楼、阁、台等相对较高之地,登高自然要观赏风景,饮酒吃肉,登高与野宴结合,更热闹欢乐,更有吸引力,更具人性美。孙思邈《千金要方·月令》:“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春秋战国及汉代,“升高能赋”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应具之才。对形成登高赋诗的文学风尚影响深远。唐代诗人重阳登高赋诗已成自觉。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最多,有360多首,佳作涌现,金句迭出,诸如:“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等等。其他唐代诗人如张继、严维、司空曙、皎然、卢纶、王建、杜牧、李群玉等众多诗人都有重阳登高诗作。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每逢重阳,多登高赋诗,安徽宣城的响山、湖北江陵的龙山、湖南的巴陵( 今岳阳) 等地都曾是李白的登高之地。杜甫留下很多重阳佳句,如“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等等。其《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其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风格雄浑苍莽,抒发羁旅愁思和爱国情感,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成千古绝唱。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开登高诗词豪迈新风:“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扫悲秋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菊花茱萸增寿年

重阳节的象征符号之一菊花是中华文化之花,与梅、兰、竹等并称“四君子”。菊花有高洁隐逸、卓然独立的人格魅力,乃“花中隐士”。菊花象征长寿长久。重阳又称菊花节,菊花又称九花。赏菊成了重阳节重要习俗。

晋陶渊明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宋李石《续博物志》说:“真菊可以延龄,野菊可以瀉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菊花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具有不可思议之特效。因此称菊为“寿客”、“延龄客”或“长寿花”,视它为长寿的吉祥花,在长期食菊饮菊中,人们祈望着生命的长久和人生的吉利。

赏菊是文人雅士最偏爱的重阳习俗。陶渊明对菊花尤为钟情,常陶醉于菊花盛开的田园之中。王勃“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宋吴自牧《梦梁录·九月》:“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作重九久。”宋人赏菊活动已具广泛社会性。

古人也爱用菊花酿酒和泡酒。酿制“菊花酒”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西京杂记》记载菊花酒的酿造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眼中的上等菊花酒,就是去岁的重阳酒。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子香味浓烈,有驱虫去湿,逐风祛邪作用。阳节之时,人们将茱萸子装于囊中作为佩饰,或将茱萸子泡酒饮用,或把茱萸枝或茱萸花插戴于头上,用来驱邪保健。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说的插茱萸枝。《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而悬茱萸于室内,竟有“鬼畏不入”的效果,因而将其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还要吃重阳糕。因“糕”谐音“高”,重阳糕寓意生长、向上、进步、高升。重阳糕色彩斑斓,又称花糕。花糕可以插上各色小彩旗,古人认为五色具有驱邪避秽的作用,把重阳糕装饰成五色就是为了避邪招吉。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甚。重阳糕在唐代已成应节食品,宋代则成了重阳重头戏。重阳糕犹如社饭,寄托着祥瑞的寓意。

人间敬老重晚晴

九九重阳,久久重阳。“九”是阳数,与“久”谐音,暗合了国人对生命长久的期望。重阳节在漫长的流变中,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的孝道伦理相融合,生发出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

现代社会,人口进入老龄化后,重阳节基本上成了围绕老年人而过的节日,所以人们视重阳节为“老人节”或“敬老节”。直至今天,我国壮族人民仍把为老人祈寿祝寿看作重阳节最重要的内容,并且称重阳节为“祝寿节”。壮族老人在满花甲生日当天,后辈及亲友都来庆贺,并为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此后每到重阳日,晚辈要给寿缸添粮,直到添满为止。这缸“寿米”平时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据说此米能帮助恢复健康,延年益寿。

中国是礼仪之邦,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礼仪之邦的文明标志。中国古代不仅敬老养老,而且贵老,老人的资历、见识、经验得到高度尊重。《诗经·大雅·板》称:“老夫灌灌,小子蹻蹻。”意思是老人欲尽其谋,少者却骄而不受。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维持人们日用生活、社会规范的重要手段,“礼者养也”。儒家提倡孝道,敬老的内容在礼文化中也有大量的规定。《礼记·乡饮酒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

远古时代,舜每年用“燕礼”,禹用“飨礼”,殷商时则用“食礼”款待老人,周朝则分别宴请“国老”和“庶老”,并且“既养老而后乞言”,即在敬老宴会上要请老人们对国政提出意见。汉代,凡七十岁的老人,政府授以王杖,享受优待。

在民间,很早就在重阳节期间供奉寿星、麻姑,认为这些神灵是长寿的保护神。健康长寿、福禄康宁,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理想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成为中国人修身立德之根本。重阳节成为敬老节或祝寿节,就是将岁时节令的节日习俗与尊老爱幼、讲孝重德、报本思源的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具体体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奋进新时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

重阳节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形成、演变的漫长岁月中,紧紧围绕康健长寿、嘉福祥瑞的中心主题,演奏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向上进取的主旋律,其文化价值堪为民俗文化之瑰宝,必将在中华大地焕发永久活力。

编辑 范锦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