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超过九成的食品和食品原料都依靠外供的深圳来说,供深“菜篮子”的安全是深圳市人大代表极为关注的问题。10月19-21日,由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罗莉带队,6名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法制办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察团前往广西北海市,深入田间地头,考察供深农产品基地,并就《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草案)》展开立法调研。
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罗莉带队调研北海供深农产品基地。
罗莉表示,对供深农产品基地展开调研,是进一步修改好《条例(草案)》,探索从源头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监管,以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全力保障深圳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实地走访供深农产品生产基地
考察团一行先后来到北海市利添水果产业示范区、银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铁山港区深水抗风浪养殖示范区等地进行调研,考察果蔬等农产品和海产品的种植、养殖过程,以及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情况,了解北海国家(海洋)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并与北海市举行农产品产销工作调研座谈会。
与北海市召开农产品产销工作座谈会。 张凌 摄
银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位于北海市福成镇宁海村,以大棚果蔬种植为主,出产哈密瓜、黄瓜和辣椒等。考察团一行到达时,正是哈密瓜开花时节,嫩黄的花朵挂在枝头,煞是喜人。市人大代表李继朝对基地果蔬生长的土壤、灌溉水源、采摘及运输环节保鲜等问题极为关注,详细询问相关情况。
人大代表们详细询问农作物生长环境。
竖在田头的一块标示牌,也引起代表们的注意。标示牌上清楚地写着示范作物的名称、示范农户的姓名、示范地点以及底肥、追肥方案。市人大代表黄翔说,市民对农作物的施肥和农药使用情况都很关心,这个牌子很直观,让人一目了然。
果蔬使用化肥的情况,田间这块牌子让人一目了然。
将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至生产环节
国内首部针对食品安全监督的专门法规——《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从去年6月开始启动立法,目前已经过“二审”,这是一部是从监督角度为食品安全立的法。市人大代表郑学定持续关注食品安全问题10多年,曾和肖幼美等人大代表自掏腰包检测蔬菜农药残留。他们表示,实地走访供深农产品基地,了解进入深圳市民餐桌的农产品生产过程,对探索从源头抓起,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很有帮助。
北海铁山港区深水抗风浪基地。
市人大代表陈炳强是南山农批配送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与农产品打交道的经历让他深感,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心更多地放在流通交易环节,而将监管的关口前移至生产环节,建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体系,更容易从源头堵住不合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
探索建立深圳农产品直供基地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任彤告诉记者,《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草案)》提出,结合实际并借鉴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食品安全特区技术规范,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广东省地方标准的食品企业“深圳标准”。此次调研,代表们也很关注建立符合“深圳标准”的农产品直供基地的可能性。
郑学定、杨瑞等市人大代表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有多个城市建立了农产品直供基地,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参考。希望深圳也可以建立定点、定向符合“深圳标准”的直供基地,为深圳市民提供质量和安全有保障的农产品,实现深圳市民食品安全和农户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
编辑 王雯
监审 韩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