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作为东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公共文化项目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在市行政文化中心南广场东侧举行了开工仪式,标志着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进入新阶段。
记者在开工仪式上获悉,项目位于东莞市行政文化中心南广场东侧,占地面积53422.13平方米,建筑面积40930平方米,地上4层,地下1层,投资约8亿元。项目以“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为使命定位,建成后将打造成为文化强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的博物馆,对提升中心城区文化品质内涵、彰显东莞和传承莞邑文脉、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繁荣发展东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馆建筑设计主持者何镜堂介绍,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在满足博物馆现代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对东莞地域文化特色,以山水意象和岭南庭园为切入点,凝练为“山水之城 立体园林”的设计概念,用整体起伏有致的屋顶来表达山水意境,以错落堆叠的建筑盒子建构立体文化聚落,将公园景观与建筑景观融合成为市民的活力滨水空间。通过建筑体量的有机组合、以及岭南特色灰空间的利用,形成适应岭南气候的廊、巷、庭、园空间系统;室内展览空间与室外景观空间相互交融,不同标高的平台与绿化景观连为一体,形成通透立体的新式岭南庭园,为博物馆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以其独特的舒展、优雅的姿态为市民提供一种新的观展体验。
据了解,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主要功能区包括陈列展览区、藏品库区、社会教育与综合服务区、行政管理区、业务科研区、设备用房和地下停车场等。其中,展厅建筑面积为12727平方米,展厅净面积约8900平方米。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数字展览、儿童展览组成,主题涵盖考古、历史、人文、艺术、儿童教育,将从不同维度全面立体呈现莞邑文脉、岭南文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
“希望博物馆作为一个休闲空间,市民在看完展览后可以喝一杯咖啡、听一场讲座、参与读书分享,甚至约会、谈事情,而不是一个单纯陈列文物的场所。新馆未来将持续向这个方向探索。”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表示,未来,东莞博物馆面临着如何把博物馆资源转化、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的问题,博物馆是每个市民的会客厅、是生活美学的引导者,有强大的社交属性。根据《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相关公式计算,新馆年观众量合理限值为80-100万人次,高峰限值可达120万人次。根据目前进度,新馆预计于2026年10月完成展陈布展施工并试开馆。
【读特新闻+】
一文读懂东莞市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20世纪20年代,在新文化影响下,邑中进步人士认识到一所近代化的博物图书馆对莞邑人民文化普及的作用。1929年,东莞市博物馆前身——东莞博物图书馆诞生,成为岭南地区民间出资建设的第一家博物馆。
1932年5月1日,博物图书馆开放。1932年至1937年,东莞博物图书馆收藏了众多乡邦文献,印刷代售了多本古籍善本,传承着东莞文化。
1938年10月,东莞沦陷,博物图书馆被日军占领,藏品遭到极大破坏。1949年解放后,博物图书馆曾简陋复馆并曾作过党员培训的场所,因经费不足,1949年至1959年十年间,博物图书馆归于沉寂。
1959年,东莞博物图书馆获县委拨款大修,更名为东莞县博物馆。东莞县博物馆以征集文物、解决藏品问题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文物征集工作,以及到各镇街、阮涌口估衣店及广州市文物商店设点收购文物,藏品得到了极大丰富。
位于现人民公园的东莞博物图书馆。
1973年,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一行到东莞视察,时任东莞县文化局副局长的房松青抓住机会、全力争取,促使故宫博物馆调拨了108件珍贵文物,其中陶瓷53件、玉器29件、杂项26件。
1994年,东莞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东莞市博物馆对外开放。新馆楼高五层,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一至三层为公共开放区,设有服务台、临时展厅、专题陈列区、互动体验厅以及《古代东莞》基本陈列。四、五两层为办公区。设有办公室、保管部、陈列部、宣教部、考古与研究室和金鳌洲塔管理所6个职能部门,架构日趋明晰。
1994年建成的东莞市博物馆馆舍。
作为东莞市唯一的市属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东莞人文记忆的殿堂和市民的精神家园。
东莞市博物馆重视展览的策划和引进。《东莞春秋》大型基本陈列以景观带文物、以文物带历史,全面生动地展示了东莞自有人类以来六千多年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是东莞市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的重要场所。
东莞市博物馆坚持举办和引进档次高、类型全面的专题展览,作为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补充,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宣传、展示功能,观众反响良好。其中便包括《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历年出土明代官窑瓷器精品展》《土与火的文明——九江市博物馆藏陶瓷精品展》《马背上的文明——内蒙古游牧民族文物展》《金榜的故事——中国科举文化巡展》《丹青的故事――广州美术学院老教授东莞写生作品展》《花鸟草虫岭南韵——居巢居廉绘画展》等。近年来,东莞市博物馆策划引进的大型特展如《华彩宫瓷——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瓷器展》《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神秘古蜀国 理解三星堆”特展》《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备受瞩目,广受市民欢迎,登上“中博热搜榜”全国前十。2022年至今,东莞市博物馆持续入选全国热搜百强博物馆。
东莞市博物馆在藏品管理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实践工作也成绩喜人。藏品数量逐年增加,文物保存环境改善,库房管理制度完善,文物鉴定积极开展,文物建账科学规范,藏品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截至2023年8月,东莞市博物馆藏品总数达33573件,珍贵文物达1566件。一级文物34件,二级文物184件,三级文物1348件。
东莞市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依托,先后出版《居巢居廉画集》《东莞历代书画选》《东莞博物馆藏碑刻集》,挖掘东莞不为人所熟知的人文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东莞市博物馆与广东药学院携手科技攻关,利用保存在博物馆的两具距今约400年的古尸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湿尸塑化,使我国的文物保存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和革命性的突破。
(原标题《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开工,投资8亿元,预计3年完工》)
编辑 高原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刘思敏
读特热榜
1深圳市解除全市台风白色预警信号|持续关注
2光影见证历史 镜头记录蝶变——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国际影像展上线
3美团回应“退款疑问”:已修复相关问题,将帮助用户追溯每一笔订单
4即将完工!vivo深圳总部大楼在前海正式亮灯
5NBA官方祝科比47岁生日快乐,詹姆斯、加索尔、约翰逊等致敬传奇
6《破局者说》第11期|余运波:破茧中国“钢铁侠”,改写全球外骨骼机器人格局
7深耕国际市场,雾芯科技2025年第二季度净营收8.8亿元 | 大公司
8和平之船环球邮轮到访 前海迎来国际游客
9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突破110亿!
1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将于8月27日开始对外接待服务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报家生活秀——记录身边的温馨日常!家里娃的萌趣瞬间、爸妈的生活智慧、毛孩子的搞笑名场面,随手一拍都是暖心好素材,个人赛等你来秀~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报家生活秀#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0:31
54.#报家生活秀#欢迎收听深圳人的一天!
#深圳有“咖”味#开奖啦!咖啡展兑换门票流程看这里~ 本期活动获奖名单:192***478、陈一丹、夏日晴空、常相思、漫漫、爱摄影爱生活、我是一颗糖、Cecilia、橘子不是唯一水果 恭喜以上用户获得【咖啡展门票*2张】奖励,门票兑换二维码将以短信形式发放,请注意查收~ 兑换流程(参考下图):进入小程序——我要购票——咖啡展早鸟票——点击报名——点选单日票(88元)添加购票人——填写优惠码——0元购买 温馨提示:请于8月21日前完成兑换,逾期不予补发。
05:20
27.【45载圳青春】-【个人】-【短视频】-【一个人的雷达站】#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