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为弦协同奏乐 “轨道上的大湾区”再谱新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26 18:28

9月26日8点30分,广汕高铁开出的首趟列车准时从广州东站出发,一路向东,途经广州、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1小时13分后抵达终点站汕尾站。

202公里的广汕高铁线路并不算长,却聚集了广东全省的期待和目光:它不仅仅代表着广州和汕尾这两座城市的时空距离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的“新里程”,更包含了粤东沿线城市加速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的“新期待”。

站在全国交通大格局上看,广汕高铁的通车同样意义非凡:未来,它将与汕汕段、漳汕段、福厦漳段、温福段、甬台温段共同牵起国家东南沿海高铁命脉——甬广高铁。

如果将日益密织的国家东南沿海交通线比作棋盘上纵横交错的网线,广汕高铁如同一颗“活子”,将激活、带动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带产生更为紧密的勾连。同时,也标志着在关键铁路节点建设上,广东再次先行一步。

纵观广东整个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近年来广东动作频频。截至去年年底,广东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532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2367公里,位居全国前列。而到今年7月,广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突破1.12万公里。其中不仅有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这些跨越江海的“超级工程”,更有广汕高铁这种为城市间交通提速换挡的“优化型”交通不辞山海、悄然牵起大湾区和粤东西北地区。

广东勤耕不辍、浓墨重彩布局交通建设深意何在?“轨道上的大湾区”脚步不歇、滚滚向前的“车轮”又将奔向何处?

“轨道上的大湾区”再布新局

26日上午,随着首趟广汕高铁列车呼啸而过,位于广州增城区的新塘站正式肩负起通衢东西的历史使命。阳光下,新塘站“龙舟踏浪”的外形显得更加崭新夺目。

龙舟象征着广东人敢为人先、逐浪而行的精神特质,朵朵浪花既象征着奔涌向前的力量和机遇,也代表着风光无限的背后的种种挑战——广汕高铁穿越沿海高盐高湿区域,线路一共跨越了增江、东江等9条大江大河,10次跨高速公路,总共架设了121座桥梁……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到去年年底,广东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年增速已经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广东已经扎扎实实化作实践,镌刻在南粤的广袤土地上。

而从横向上看:既有的广深城际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早已联通大湾区和粤东地区。今天,广东又为何不惜再次跨越山海、主导修建这样一条高铁?

早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清晰地指出大湾区城际铁路的覆盖目标:要实现线网广覆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将“协调发展”四字纳入大湾区顶层发展规划。不难看出,大湾区带动“圈外”地区共同发展并非“附加题”,粤东西北与大湾区注定要紧密相连、脉脉相通、携手发展。不断打通交通命脉、织密大湾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联系,当是“题中之义”。

这样的规划理念,也深刻融入到了广东铁路等交通的顶层设计当中。仔细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这种“大局观”轮廓则更加清晰。《规划》明确提出: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这也回应了人们对广东主动修建广汕高铁的疑问:今天的广东,不再只是埋头修路,而是“抬头修路”——往何处修路?修怎样的路?

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这些大湾区超级工程的同时,一条条新的国道、县道、乡道,一趟趟跨越湾区深入老区的高速班列正在悄然联通湾区和粤东西北,区域格局因此被深刻改变着。

今天,如何让粤东西北地区尽快“融湾入圈”、让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和大湾区建设相向而行,全方位立体的交通先行正是关键,呼啸而过的高铁列车串联起来湾区和粤东多座城市的同时,也让人们清晰地窥见大湾区谋划交通顶层设计背后的发展深意。

轨道交通“破圈” 助产业乘势“破壁”

省尾国角。

曾几何时,身处广东“东北角”的潮汕人几乎都会不约而同用这个词来形容家乡所处的位置。看似有些戏谑的“精准定位”,却多少包含远离珠三角、难以共享发展红利的无奈。

如今,从珠三角到粤东,不仅有广深城际铁路和新开通的广汕高铁,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汕汕高铁距离建成通车也已是遥遥在望,粤东地区与大湾区单程通行时间正不断刷新极限。

格局一变天地宽,看似只是通行时间缩短,我们却在登上这趟提速到350公里时速的广汕高铁列车上,在人头攒动的列车车厢里,窥见了不断提速、加密的广东高铁网络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速度越来越快、班次越来越密的城际铁路,不仅让身处不同区域间的人们跨城造访变得更加舒适便捷,更为“人”这一要素跨区域流动提供了现实条件,随着人才不断跨区域奔赴,带动资金、物流等等要素条件跨区融通。

“城际高铁开通后,早上出发前往粤东,50分钟就抵达汕尾、一个半小时到达汕头。交通的提升让人力资源和人才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同时也创新了更为灵活的就业模式。”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早在广深高铁开通前,就开始展望新高铁为粤东和大湾区人才流动带来的新未来。

交通领域“破圈”提速,随之“狂飙”的是更加紧密的人才网络、经济网络、信息网络。从中我们不难窥见广东利用轨道交通推动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有序转移的新发展逻辑:除了产业本身进行转移,更重要的是资源有效配置和联动。

而不久前出台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更加印证了这一发展新趋势: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县城有序转移。所强调的产业转移并非盲目转移,而是突出“因地制宜”性,在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情况下推动实施。

在这样的发展新思路下,广东正有意识地把大湾区城市和其他地市联系起来,按照产业链要求、按照经济市场的优势配置资源这种原则进行撮合。而对于广东而言,产业转移,也不是简单的溢出和腾挪,更不是修路架网这么简单。一场依托交通发展,生产力的大规模联动正在南粤大地发生。畅通的高铁血脉将大湾区和粤东西北织入同一个市场。以路带产,以产兴业。粤东西北区域经济迫切需要谋新求变,一条条跨越区域限制的产业专业带沿着呼啸向前的高铁路线向前延伸,新的经济动能将被一触即发。

到2035年,广东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小时通达,广东省内两小时通达。货物流通方面,实现国内一天送达。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粤东西北的距离正在不断拉近,不再只是“诗和远方”。对粤东西北而言,大湾区更成为可知可感的发展新纵深,协同发展更加“未来可期”。

借“轨道”东风 讲“协同”故事

在广汕高铁开通前夜,广州、汕尾两市在各自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上同步亮灯,遥相表达对新高铁开通对期待。而在广汕高铁投入运营当天,汕尾更是在汕尾高铁站站前广场启幕“奔向海陆丰——‘坐着高铁来赶海’”系列活动。热点旅游线路、高铁经济招商、绿色能源推介专场、汕尾丰收美食节等系列活动随之而来。

一个“奔”字足见对新高铁开通的期待,更有着粤东紧抓高铁开通带来发展新机遇的紧迫感。

事实上,用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的广东并非处处“拔尖”。县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1.7%,但县域GDP仅占全省GDP的12.5%,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欠发达,广东锚定高质量发展,包括汕尾在内的粤东西北县镇村正是最大“后劲”所在。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就整个广东来讲,珠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但广东要发展,不仅要靠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这些地区也要联动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促进共同富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围绕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要求,广东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而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发展纵贯乡镇村的交通建设更是强化区域协同联动的关键一招。因此,我们能在最新的广东省全省交通图上,看见一个日益纵横通衢八方的广东:今年,广东计划新改建普通国省道1000公里,农村公路长达6583公里。粤东西北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交通网,越来越多的县镇村融入综合立体交通网当中。

今天,广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是通过推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精心设计每一条通往每个县镇村的发展之路,把越来越多的“汕尾”拉到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在协同发展中谋求新定位、新发展。

不断缩短的是时空距离,而悄然激发的,是粤东西北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机遇。对于高铁沿线这些粤东老区城市来说,乘借着“轨道”东风,深度融“湾”入“区”,除了为区域协同发展带来全新的思考和范式,对于粤东西北城市本身而言,纵横捭阖的脉动中也隐藏着县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这种“深融”,已经具化成一项项百千万工程的落地见效,催生出的,是区域发展积厚成势的澎湃内生动力。

今天,广汕高铁讲述的不单单只是广州和汕尾两座城市间的“双城记”,更有广东矢志推动区域联动的新故事。协同发展的协奏曲,如何在日益密织的高铁琴弦上奏响?奔腾向前的高铁列车或许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原标题《铁轨为弦协同奏乐 “轨道上的大湾区”再谱新篇》)

见习编辑 王梓瑞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