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圳有能力高质量建设运行“国际红树林中心”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2023-09-07 20:05
摘要

2023年9月6日,《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

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并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2023年9月6日,《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会后,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筹建工作专班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圳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保障好“国际红树林中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运行。

“国际红树林中心”是深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对深圳在国际生态保护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意义非凡。中国将以此为平台,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与对话交流,提升中国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深圳也将成为国际多边环境治理机制的全球枢纽之一。

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场合影。

一半山水一半城,自然资源禀赋优越

据该负责人介绍,“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具有必然性和优越性。

深圳,是一座高密度超大型现代化的滨海城市,汇聚了“山海林田河草湿”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拥有丰富且独特的资源本底。建市以来,深圳坚持以城市规划为引领,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平衡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维持着“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格局,一面是野趣横生的自然,一面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全市湿地面积3.48万公顷,湿地率15.67%。全市红树林面积296公顷,划入自然保护地实施严格保护179.18公顷,占全市红树林面积61%。其中,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是全球唯一城市腹地的国际重要湿地,与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湿地携手共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名片”。

深圳代表团在日内瓦会场合影。

改革开放成绩斐然,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该负责人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深圳约50%的陆域面积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现有自然保护地27个,总面积8.1万公顷,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托森林资源建成各类公园1238个,市域绿化覆盖率达50.78%。面对地少人多、资源紧约束的现实问题,深圳因地制宜采取绣花针式的精细化管理,打造了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自然保护区、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等6处“国字号”生态圈。

随着“山海连城·绿美深圳”行动实施,深圳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资源需求,不断提供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水平,努力建设蓝绿为底、疏密有致、山海连城、景观优美、具有独特南亚热带城市风貌的绿色家园和宜居城市,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游洲 摄)

区位综合优势明显,高质量建设能力强

该负责人说,深圳依托区位、经济、人才等领域的明显优势,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国际红树林中心”。

地理区位上,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毗邻香港,水、陆、空、铁口岸俱全,是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对外联系便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城市实力上,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正在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有足够的综合基础作支撑,保障“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并有效运营。

科研合作上,深圳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了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红树林知名专家学者,科研成果显著,同时继续全球聚才,为红树林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深圳还高水平举办了国际植物学大会、国际雪豹大会、自然保护国际论坛等一系列生态领域重大国际活动,积累了丰富经验。

硬件设施上,深圳正加快推进红树林湿地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力争建成世界级可持续建筑。该博物馆作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的重要载体,建筑面积约4万㎡,可满足国际交流、合作、培训、研发等空间需求,为“国际红树林中心”运行提供硬件支撑。

在公众基础上,红树是深圳的第二“市树”,“自然教育之城”实至名归。市民积极主动参与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守护候鸟迁飞通道、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等,“珍爱湿地、守护未来”蔚然成风。以红树林基金会为代表,深圳一大批优秀NGO组织走上国际舞台,在生态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全球湿地保护一定能不断谱写新篇章。

少年儿童走进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参加自然教育活动。(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图)

社会反响

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孙莉莉(红树林基金会(MCF)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

作为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的代表,也作为一名观察员,我有幸现场全程参与《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见证了大会审议通过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历史性时刻,十分自豪。会议的讨论和交锋十分激烈,各国均发表了各自看法。当最终获知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得到大多数国家的大力支持并通过时,我和其他中方代表都十分激动。

过去一年,在中国与相关缔约国、公约秘书处共同努力下,筹备工作卓有成效。未来,借助“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红树林保护层面将开展更国际化、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深圳也将站到国际舞台中心讲述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红树林基金会将继续发挥专业化和国际化优势,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全力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同时,建议加强国际志愿者培训和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加强对跨区域联合研究的支持力度,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为高质量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夯实基础。

深圳红树林基金会代表在日内瓦宣介“国际红树林中心”。

加强红树林基础研究,健全中心平台机制

杨琼(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作为红树林保护与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让我们非常激动、备受鼓舞。深圳具有全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原生态红树林,与香港米埔红树林共同组成了国际知名的后海湾红树林湿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同时,位于城央、交通便利、人才优势,也是开展红树林研究交流的理想地点。

近年来,我们依托这片红树林,开展了全方位的红树林湿地基础研究工作,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水鸟栖息地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均获得了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成果。未来,我们将在前期基础上,放眼全球,加强基础研究,健全平台机制,加快人才培养,密切国际合作,维护好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国际红树林中心”对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湿地及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从科研到应用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同时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让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的水鸟。(游洲 摄)

打造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相平衡的成功范例

熊杨(深圳市政工程咨询中心原副总工程师、“全国十大江河卫士”、“广东省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中国方案”,其核心是以推动湿地保护国际合作为出发点,通过保护候鸟迁飞通道、支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和举办全球滨海论坛等,深化认识、加强合作、见行见效,体现了大国担当。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担负着创新和试点的重任。“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必将促进这座城市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所发挥的可持续发展先锋、生态保护榜样的作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共同构成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我国的海岸带红树林保护,是与长江、黄河大保护意义相同的生态政治任务。因此,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不能局限于地理概念的中心,而是要让深圳成为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相平衡的范例,发挥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同样拥有滨海潮间带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城市探索“低影响开发”新模式。同时,站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探索建立与中心建设所配套的一系列政策、规划、机制,将红树林生态系统、相邻海域和陆域、候鸟迁飞通道等纳入一体化规划、保护、修复。

在建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要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以“自然”为主,设置更多开放式、户外式和多点式的教育场景,避免将红树林锁进建筑的玻璃匣子,让滨海湿地和建筑群主次分明。

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核心的深圳湾,是全球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胡柳柳 摄)

壮大湿地保护队伍,探索多元保护模式

刘小蓓(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园林专业主任、博士、副教授、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专家库专家):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是对我国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对深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提出了更高期望。

未来,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应充分发挥在国际交流合作、生态修复、资源监测、资源利用与管理、科普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托这个平台,我国在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和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湿地碳汇能力评估和碳汇交易机制设计、小微湿地营建、湿地监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发展等方面,应积极开展国际对话、科研项目交流合作、探索符合不同地域需求的湿地保护模式。

依托该中心,深圳及更多的城市可积极探索如何在保护修复的前提下,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可行模式与路径;广泛开展自然教育,扩大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渠道,壮大湿地保护志愿者队伍,动员全社会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少年儿童走进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参加自然教育活动。(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图)

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区域倡议框架

2023年9月6日,《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大会相关决议,欢迎该中心作为公约区域倡议,聚焦红树林及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鼓励缔约方、非政府组织、其他社会组织自愿性参与,在开放、包容、透明的原则下运行。

国际红树林中心《湿地公约》区域倡议框架文件明确,该中心的愿景为“在全球范围内红树林得到保护、修复,以及合理且可持续利用”。宗旨包括:建立开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红树林和其他毗邻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促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合理且可持续利用的国际合作与联合行动,推动《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履约;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的全球气候目标;助力实现“昆-蒙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联合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其可持续发展目标。

该中心是一项基于生态系统的《湿地公约》区域倡议,也是独立、非营利的国际组织,目标包括:促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合理且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共享与科研合作;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合理且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技术转让与合作;建立关于红树林及其毗邻湿地的自然教育体系和公众意识提升机制;建立或/和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合理且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中心设立成员和观察员,凡《湿地公约》缔约方及其他有红树林分布的非缔约方国家均可成为本组织的成员。中心设立全体成员会议、理事会、科学和技术工作组、资源筹措工作组、秘书处五个治理架构。其中,全体成员会议作为首要决策机构,每三年举办一次,由全体成员参加。理事会为全会闭会期间的咨询和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秘书处设置在中国深圳市。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效果图。 (图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国际红树林中心之友:凝聚共识 积极行动

作为落实《湿地公约》COP14大会成果的一次重要行动,2023年7月26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之际,29个国家、《湿地公约》秘书处、7个国际组织以及多个研究机构共约160名中外代表齐聚深圳,出席国际红树林保护高级别论坛。该论坛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的成果,包括成立由27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红树林中心之友”,发布《共同声明》,为推进全球湿地保护积极开展行动。

“国际红树林中心之友”共同声明,将开展下述行动:

1.欢迎各国政府将红树林和邻近湿地的保护、恢复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计划以及其他国家计划,以充分实现这些生态系统为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惠益;

2.鼓励各国政府、区域和国际组织、《湿地公约》区域动议、学术机构、私营部门、民间社会组织、原住民和地方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开展广泛合作,推动红树林及邻近湿地的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知识技术的共享、人员和机构能力建设及公众意识提升等工作;

3.支持按照中国、柬埔寨和马达加斯加的提议,在《湿地公约》框架内,在中国深圳建立和运行“国际红树林中心”。欢迎“国际红树林中心”与其他倡议一起,共同探索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并在知识共享、联合研究、技术转让和交流、培训及试点项目等领域开展合作。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鸟瞰效果图。 (图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原标题《专访:深圳有能力高质量建设运行“国际红树林中心”》)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