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刘士文
2023-09-05 09:43

提要



大科学时代,单个专家闭门造车搞创新,难以有显著成果,大规模协同合作才是创新时代的标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也要靠创新。创新发展要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

创新是亿万人的事业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高大上”的事,处于金字塔尖的专业精英才是创新的人才。这种认识已不符合现实,创新时代人人皆可创新。

大科学时代的创新常常需要大规模的合作。1962年6月,美国科学家普赖斯发表著名的《小科学大科学》演讲,提出从二战时期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界一般认为,人类进入“大科学时代” 的标志是1942年开始的美国研制核武器的“曼哈顿工程”。1942年,美国组织了近14万科技人员一起研制原子弹,3年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当前,人工智能科技研发,仅仅数据标注这个环节,在我国,就超过千万人参与。大科学时代,单个专家闭门造车搞创新,难以有显著成果,大规模协同合作才是创新时代的标配。

大繁荣是大众创新的结果。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费尔普斯,2013年出版《大繁荣》,提出大众创新实现大繁荣。人类社会初期,创新是偶发事件,是少数人的事。现在,大多数创新不再是单个人的作为,而是需要千百万人共同参与。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理论、实践、制度、器物、思想、行动、组织管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在创新、无时不在创新。少数精英无法完成所有的创新任务,无法满足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创新需要。亿万群众的创新支撑起创新时代。创新不再是精英的独角戏,而是大众的协奏曲。

大竞争时代需要发挥最大人才优势。创新时代,创新竞争愈演愈烈。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都在创新竞争。创新竞争具有胜者通吃的特性,需要发挥最大人才优势,才能制胜。另外,买方时代,消费者也成为创新主体。1980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著作中提出“产消者”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创新。现在是买方市场时代,创新的需求由顾客提出,创新能否得到顾客认可决定创新成败,把顾客排除在外的创新难以成功。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创新已经成为创新的普遍方式。

人人皆可参与创新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新科技的普及,普通人也具有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领军人才,也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参与“全员创新”。

教育普及让人民群众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大大增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不识字的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到了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8.5%。所以,改革开放以来,“三来一补”、乡镇企业、流通商业迅速发展,因为有亿万具有文化基础的劳动者可以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产业和社会跃迁,共同创造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传奇。扫盲之后,就是教育大发展。1949年全国大学录取3.12万人,1979年录取28.31万人,202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1158万人。随着教育发展,人民群众科学素质逐步提高。1992年我国第一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公民科学素质指数为0.2%,2022年已经达到12.93%。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高新科技,在中国同样也能取得高速发展,因为有广大大学生可以投身新科技的洪流之中。

产业普及让劳动者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大大增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教授提出“干中学”理论:人们在实践中学习、发现、积累各种知识、技能、经验,获得进步与创新。通过“干中学”,我国的家电、高铁、造船、隧道、发电等行业已经跻身世界前列;通过“干中学”,在实践中创新,我们会继续在芯片、人工智能等行业创新、进步。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最好的实践和创新的条件。我们已有芯片、人工智能等先进产业基础,参与先进产业的人才众多,具有在实践中创新的庞大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础。

创新条件普及让创新门槛大大降低,参与创新的人员大幅度增加。1998 年,开放源代码的“开源运动”正式诞生;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波士顿建立了第一个Fab Lab:面向公众提供设施、硬件及材料,帮助公众实现创新。Fab Lab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激发了创客运动蓬勃发展。另外,创新分工、层级协同、行业协同使得每个人只需要有一技之长或一个好创意,即可参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创新人才总量大规模提升,尖端创新人才将不断涌现。精英来自群众,金字塔的耀眼塔尖一定建立在厚实的塔基之上。大数定律表明,只要样本数量足够大,任何事件的统计概率都会接近它的必然概率。人才出现的必然概率服从正态分布,我国大规模的人才基础中必然成长出科学巨匠。其实,直至19世纪,美国也没有牛顿那样的科学大师、也没有瓦特那样的技术巨匠。随着美国教育普及、产业发展、引进人才,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出现了,创造流水线现代工业模式的福特出现了,硅谷从无到有汇聚了优秀的电脑人才、互联网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尖端人才与人才基础的关系规律决定我国创新人才的必然发展。中国人才群星闪耀的时代正在来到。

激发亿万人才创新活力

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于创新。要激发亿万人才的创新活力,最大化发挥人才优势,在世界创新竞争中胜出。

首先,培养造就全层次创新人才。人人皆可参与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着力夯实创新人才基础,造就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培养各层次人才,形成人才梯队,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当然,也需要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带领人才梯队共同创新。但拔尖创新人才根本在于自主培养。这样,“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人才雁阵格局即可形成,推动我国创新发展。

第二,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无处不创新的“泛创新时代”,需要各个方面的创新人才,需要更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更多创客和各层次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第三,提升国家创新人才整体能力。不同层次创新人才的体系化协同,不同类别的创新人才的体系化协同,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创新人才队伍与中老年创新人才协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现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不同组织的创新人才协同,打造大批一流创新团队。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建立健全责任制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最大限度提升国家创新人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作者系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

(原标题《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刘思敏

(作者:刘士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