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名家在穗对“新南方写作”的“流动性与未来性”展开研讨交流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李嘉平
2023-09-04 23:09

日前,“新南方写作:流动性与未来性”大型文学交流活动在广州花城文学院举行。与会嘉宾就“为何新南方”“如何新南方”等话题各抒己见,活动达成“立足今日南方以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方故事”的共识。

如今,“新南方写作”在地域性与世界性的交融中,不仅唤起人们对“在地”民俗、方言、文化等方面的认识,也彰显开放进取、兼容并包的文学新视野、新活力,其流动性与未来性备受关注。

2021年,《新南方写作——主体、版图与汉语书写的主权》一文发表于《南方文坛》,正式提出“新南方写作”这一文学范畴,获得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经过文坛众多作家、评论家近两年时间的探讨和建构,在各文学机构的组织推广下,“新南方写作”的地理属性、历史区间、思想内涵、美学意蕴大大拓展和深化。

其从岭南地区拓展至整个中国南方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始终呼唤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可能性”和“差异性”。2023年5月,“新南方写作”入选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该活动的召集人,即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对“新南方写作”这一文学范畴进行文脉梳理,为活动定下基调。该活动的另一召集人,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花城文学院签约评论家杨庆祥则强调“新南方写作”迎接流动和变化,是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运而生的文化现象。

“新南方写作”的特质是什么?杨庆祥指出,许多文学流派、文学风潮总是倾向于树立单一的中心,但是“新南方写作”不需要预设“中心”,每个异质的文学个体都是中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个意义上,‘新南方写作’作为探索性的精神实践,要永远保持文学的‘例外状态’,用例外来抵抗和解构来自文学之外的独断和霸权。”杨庆祥表示,如今众多“新南方写作”意义之内的作家,都是在用自身的探索,将文学从浮肿、景观、泡沫中解放出来,重建流动、有机的文化生活和生命世界。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高度评价粤派文学批评的革新求变精神。他提到,“新南方文学”没有固定图式,它是超地域的,在不断建构中形成。“它提倡的不是一个文学流派,不是一个文学的圈子,也不是一个文学的小团体,它的核心恰恰在于革新、在于求变,这是它的精神所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辽宁作协副主席贺绍俊用“自由贸易精神”概括“新南方写作”这一从旧到新的文化举措之精神内核。《花城》杂志原主编朱燕玲从作家身份认同和辨识的角度,畅谈自己对“新南方写作”的理解和期待。

“今天我们把乡土文明放到科技文明、商业文明这种全球视野里面来展望,我觉得南方作家未来在全球化过程的作用会得到更大凸显。”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申霞艳从全球文明交流融合的视角看待“新南方写作”的多样性。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花城文学院签约评论家陈培浩主张“新南方写作”的一个诉求就是,面对人们当下“失语”的精神危机,重建文化语言。

如何“新南方”?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提出,流动而成的“南方”所从事的是一种“南北会通”的写作。《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曾攀认为,“新南方”之新在于跨界、跨媒体、跨领域的特征。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谢刚为如何实现“新南方写作”的流动性提出自己的思考。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丹丹对“新南方写作”如何从热点现象到经典作品进行展望。《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副社长廖伟从刊物策划组稿的角度谈“新南方写作”的具体实践。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学者李德南认为,“新南方写作”的推广使众多过去不被重视的文学“角落”和“边界”得到广泛的阅读。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洪霞、深圳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江以当前深圳文学创作的实绩为例,对“新南方写作”实践进行分析。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探讨科幻等新型题材对“新南方写作”的启发影响。

作家邓一光用诗意的语调描绘来自南方的海风和海洋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作家林白主张“新南方写作”需要避免落入概念化的陷阱,保持流动和鲜活。海外作家黎紫书从自身马华文学写作的经历,畅谈在“新南方写作”中实现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朱山坡强调“新南方写作”从题材到手法的异质性。

“我当时写《流俗地》这部作品,没想到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读者中得到共鸣,大家在文化上的连接非常深。我非常好奇‘新南方写作’对于我们的文学会产生何种影响。” 黎紫书谈到在“新南方写作”中实现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作家霍香结期待在“新南方写作”中诞生“超级文本”。《天涯》杂志主编林森讲述南方的地方性在“新南方写作”中获得重新体认的现象。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分享他早期与“南方”的紧张关系以及“南方”对他写作的塑造作用。

青年作家程皎旸认为,自己是一个“新南方人”。“我在很多不同城市之间流动着成长,10岁之前在武汉,10岁到18岁在北京,18岁到现在一直在香港。”在程皎旸看来,受到香港城市气质的影响,年轻作家的书写会基于现实来增加超现实情节,这与所处社会本身的商业、消费主义高度发达是息息相关的。

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陈崇正寄望“新南方写作”建立一个新的文学坐标,重申“新南方”的主场意识和美学可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青年学者”、作家林培源以自己的写作和研究经历,阐述“新南方写作”中的形象群体和语言特质。青年作家程皎旸分享自己在香港等地生活中获得的“南方”经验。

据悉,本次活动由花城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主办,花城文学院承办。花城文学院成立5个月以来,致力于为新时代南方故事的书写传播贡献文学力量,助力开拓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新格局、新境界。

其评选“2023花城文学榜十大文学好书”;举办“花城文学之夜”获新华社同步直播,获得全渠道共计662次报道,覆盖用户4.07亿人次;举办文学推广研讨、作家交流、图书发布活动以及接待各类文化单位、出版企业、社会团体调研参观近百次,正在成为广州的新文化地标。

(花城出版社供图)

(原标题《多位名家在穗对“新南方写作”的“流动性与未来性”展开研讨交流》)

编辑 秦涵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李嘉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